试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变革探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贾卫明
[导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与推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应当实现高效的教育变革,

        贾卫明
        上海市宝山区宝虹小学 201906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与推进,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应当实现高效的教育变革,以此来满足新时代对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不过,现阶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在反思和总结过后,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改善策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变革探究
        前言:尽管随着信息化时代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各界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多,这也使得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地位日益上升。但是,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在实际的基础教学中仍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学校应当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一、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传统僵化
        纵观现阶段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可以发现,大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理念都较为传统落后,这也直接导致许多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僵化。纠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影响是深刻且深远的。大部分学校都会将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这也使得许多小学都将教学重心放在了基础学科上,至于信息技术课程这类实用性的工具学科,一般都会被学校和教师所忽视。所以当前的小学信息技术课时数都相对较少,还有部分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态度并不端正,他们往往会在信息技术课程被普遍忽视的教学环境下,产生错误且消极的教育观念,往往会为了单纯地完成教学指标而开展机械化的教学活动。以致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大多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也多为传统的“灌输式”和“一刀切”。
        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备配置不足
        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当下很多的小学普遍都存在着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设施配置不足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工具性学科,其中实践教学相较于理论讲解来说要更为重要,同时也是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必经之路。不过,大部分学校用于开展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课程的计算机机房都相对较少,而计算机的数量一般都是以一两个班级学生的数量为准,甚至还会出现部分计算机设备陈旧老化的现象,进而导致学生有些时候都只能与他人共享一台计算机来进行实践操作。以此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部分小学的计算机设备的软件资源也相对传统落后,严重缺乏时新性和多样性,这也使得学生并不能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计算机实践学习保障。
        3、教学评价单一以及实践操作教学匮乏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所以教学评价同样也是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关键要素。可是当下许多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都忽视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时,都会将自己置身于绝对主导的地位,鲜少会与学生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再加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授课内容大多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进而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少之又少,所以这也造成了大部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都太过单一僵化。教师大多时候都充当着评价主体的角色,而学生则就是被评价主体,评价的形式和内容也就是由教师依次查看学生的实践练习作业。这样一来,教师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教学反馈,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也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变革策略
        1、更新传统教育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说,要想实现行之有效的教学变革,首先就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以及学校能够更新自身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教学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以此来提升对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教学情况,请求学校可以扩大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规模,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投入和场地资源,进而改善和优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资源配置,有效增加计算机机房以及计算机设备的数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计算机学习保障。此外,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还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要一味地主导和干预学生的实践操作学习过程,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创设趣味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教学来说,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自然也不例外。而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课堂导入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进而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趣味课堂导入教学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和课程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认识计算机时,由于当下的学生大多都被电子设备和互联网技术所包围,所以就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让学生自主表达对于计算机都有哪些认识和了解,还可以让学生讲一讲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会用到计算机。从而能够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创新游戏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他们的心智思维都尚未发育成熟,贪玩好动以及喜爱新鲜事物也是大多数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创新游戏教学活动的方法,将游戏活动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地融合,以此来增加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从而能够让学生感知到信息技术课程的乐趣所在,进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以及信息素养,以此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在执教有关于鼠标的相关知识时,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以教师的单方面知识讲解为主,这样一来就会促使学生的学习体验较为生硬和枯燥。所以教师就可以在正式授课之前,引导学生展开“扫雷”的游戏竞赛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最先完成的学生将会获得奖励,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鼠标的使用方法。
        4、拓展合作探究教学,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
        要想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还是需要加强实践探究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反复的上机操作和合作探究中,进一步巩固课上所学知识,并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而能够具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拓展合作探究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内容,为学生布置多样化的小组合作实践任务。从而能够促使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合作探究中,有效提升自身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此来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基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标所提出的素质教育要求。这就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并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为目标,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积极探索和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从而能够通过创设趣味课堂导入,创新游戏教学活动以及拓展合作探究教学的举措,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全面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沈峥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有效收尾的艺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74-75.
[2]陈凡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方法探析[J].教育观察,2017,6(24):127+138.
[3]方渝.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12):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