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绘本主题背景下小班自主游戏的指导策略  ——以绘本《玩具太多了》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林丽娜
[导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林丽娜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幼儿园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可看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各地的幼儿园都大力地推动各类游戏的开展。然而在实践中,一线老师对于如何处理好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以游戏为主的活动中如何给予指导,感到困难颇多或无从下手。本文旨在以绘本《玩具太多了》开展绘本主题背景下的自主游戏中通过一些案例向大家分享一些自主游戏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自主游戏;指导;策略

        幼儿自主游戏,顾名思义中心是幼儿,通过环境和材料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通过日常对小班孩子的观察和了解,发现玩具是幼儿童年生活的亲密伴侣,当与孩子说起“玩具”,他们都会络绎不绝地分享着。有的喜欢娃娃,有的喜欢汽车,有的皮球等,那玩具是哪里来的呢?是爸爸买来的机关枪,朋友送的消防车等……玩具太多了!那怎么办?孩子讨论——商量——投票后,决定在班上开一间“玩具反斗城”,把很久没玩的旧玩具带来与朋友分享,在班上创设“玩具研发区”“包装修理区”“玩具销售区”“玩具体验区”等区域开展自主游戏,获得自身的发展和需求。但是如果放任幼儿“我行我素”地游戏,也就失去了自主性游戏的教学意义,在幼儿自主性游戏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下面就以我班的区域游戏为例,谈谈老师指导的几点策略:
        一、显性引导策略——语言引导
    幼儿需要得到成年人的肯定与鼓励,因此教师不要任意批评孩子的游戏行为,努力与幼儿建立朋友关系,要认真听取幼儿的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重视,从而真正产生主人翁的意识和在每个阶段的成就感。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语言对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影响十分大,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言的魅力,促进幼儿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提出问题和建议
        这种方式表达了对于幼儿的尊重,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幼儿,将幼儿游戏建立在自主、自愿的基础上。这种方式通常适用于当孩子缺少材料,游戏难以继续时;或当孩子难与别人沟通互动时;或游戏进一步拓展有困难时等……
        我们教师可以通过:①咨询式提问:假如……会……吗? 还可以……吗?②建议式提问:也许……就会……!可能是……
        案例1:玩具体验区——“汽车赛道”
        4个男孩子一起在玩具体验区当工作人员,他们想用道路纸皮为顾客做一个“赛车轨道”。 2分钟后,3个男孩跑去玩其它了。只有俊宇在孤军奋战,能用的道路纸皮都用完了,赛车也玩厌了,俊宇垂头丧气地坐在一旁。“俊宇,怎么了?”“老师,纸皮用完了。”“哦?你觉得汽车在路上还会遇到什么吗?”“我知道啦!”俊宇兴冲冲地扛来几条长长的纸卷芯,在道路中打开,再用小盒子的帮忙把长卷芯横架在道路上,长长的隧道应运而生。有了隧道的加入,玩具体验区人气大旺,一大批“汽车” 在赛道上高高低低地穿梭比赛着。
        分析:案例中老师就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怎么了?”这是咨询式的提问,目的是了解幼儿游戏中遇到的难题。在孩子的回答中老师发现孩子是因为缺少材料,游戏难以继续。于是,就采用了第二句暗示性语言 “汽车在路上还会遇到什么吗?”这是建议式的提问。目的是帮助唤醒幼儿的现实生活经验。于是孩子根据老师的提问去思考,马上就想到了搭建隧道,将游戏继续进行下去。这样的指导既保护了俊宇的自信,又使俊宇体验了成功感和满足感。


        (二)给予肯定和鼓励
        成年人的鼓励和肯定往往能够激发幼儿的自信心,因此,幼儿教师不要吝啬于表达对幼儿的夸赞,可以通过语言来激发或保护幼儿的自信心。这种方式适用于当幼儿游戏中有心理需要想得到肯定、精神鼓励时;或当幼儿游戏发生技能困难,需要精神或行为帮助时等。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肯定的语言进行鼓励,“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我会在一旁保护你”;“ 你的游戏与众不同,很有创意”等。
案例2:包装修理区——“我的包装袋”
        思思是班上年龄较小的孩子,在自主游戏中他每天选择同样的游戏,他可喜欢在包装区制作创意包装袋了,在每天的锲而不舍中,他通过观察同伴,平衡学习,终于敢动手创作了。今天,研发区里投放了很多新材料,有牙刷,吸管等。包装区的小朋友们都在兴高采烈地尝试着,思思坐在一旁显得可焦虑了。“思思,不怕,你也一定行。”后来,思思继续通过观察和平衡学习,愿意大胆地尝试用牙刷刷颜料了。
        分析:思思在遇到游戏障碍时,老师先用鼓励性的语言“不怕,你也一定行”,鼓励思思向伙伴学习,当思思的领悟到要领后,他自然而然的取得了成功。其实在游戏中,老师一句肯定的话语能够给孩子带来鼓励,同时也能够给他们带来新的活动思路,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
        二、隐性引导策略——“无声胜有声”的行为暗示
        暗示行为不像显性引导会给幼儿带来一些压力,幼儿教师的隐形行为会给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这种方式适用于游戏中新投放的材料不知道怎么运用时;或帮助幼儿认识材料的多样性时使用。我们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自然的与幼儿一起玩游戏,对于不知所措的幼儿就会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模范作用。
        案例3:玩具研发区——“弹珠游戏”
        玩具研发区的孩子们在与家长一起了解了“父母儿时的玩具”后,对弹珠很感兴趣,可是因为小班的孩子合作能力并不强,并没有研究出一些新的玩法,对于基本的玩法又有些厌倦,游戏活动进行不顺利。这时,我拿出孩子们用轻黏土做的弹珠,又把鞋盒的底和盖子裁掉,将纸壳箱的四框放在地上当做“球门”,然后我将球踢入“球门”,幼儿看到后都兴奋地学着我玩了起来。不久后,孩子们的玩法变得五花八门。
        分析: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观察教师的行为,不仅体会到了游戏的乐趣,还激发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幼儿的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等社会性也得到了培养,这样的孩子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
        三、分析与反思
        有幼儿参与的研讨,孩子才会更有兴趣。所以有些问题在孩子游戏后进行研讨才具有扩散性和影响力,进一步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幼儿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往往会给老师带来启发和惊喜。这种方式适用于当幼儿游戏停滞不前,需要反思提升时;当幼儿对材料的功能意见出现分歧时等。
        通常我们会通过收集幼儿游戏中的视频或照片,并在游戏结束后或下一次游戏开始前让幼儿一起观看视频和照片,共同探究和讨论。
        案例4:
(视频展示)玩具体验区的两位孩子出现了分歧,他们都在为路边的高楼操心着,他们做的高楼总是不坚固,被风轻轻一吹就倒了,孩子们看完视频,都热烈地分享着自己的方法,有的说把它搬到没有风吹的地方,有的就说要把大的重的箱子放下层,小的轻的放上层等。
        由此看见,自主游戏结束后,我们应该组织幼儿就这次游戏的过程进行分析讨论,也可以在下次游戏开始之前,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前的设想和提问,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游戏,这样才能够在游戏里中学到知识,得到积累。
        游戏是幼儿为了满足自己而进行的,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快乐。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应该适当引导幼儿自发进行,根据自身需求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真正做到还孩子以自主,还游戏以自由。只有从幼儿的需求出发,采用合适幼儿的方式进行引导,才能够真正的走进幼儿的世界,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陶亚红. 幼儿园自主游戏指导策略[J]. 学苑教育, 2014(18)
[2]陈淑君. 小班幼儿户外自主游戏中教师的评价时机研究[J]. 好家长, 2017(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