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平
重庆七中 重庆沙坪坝 400030
摘要: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这是一个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换的时代,这是一个从知识核心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变的时代。 “核心素养”其实离我们很近,直指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生活中的技能将是课程文化核心素养的重头戏,在生活中寻找美将是美术课堂追逐的目标,课堂延展的自主课程是形成教师特色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常识;修养;核心素养;课程文化
一、这种常识性的错误你会犯吗?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我和一位老师朋友带着自己的小孩去看油画展,也许小孩对绘画展览并不感兴趣,在那里窜来窜去,这个时候我的哪位老师朋友便把自己的小孩叫了过来,在一幅丙烯画前给孩子进行引导:“孩子,你看丙烯这个人画的这幅画好看吗?”估计我的朋友瞄了一眼作品旁边的标签,误把材料标注看出作者名字了。不知者不为过。这种常识性的错误也许每个人都可能犯,但生活中我们能否减少呢?
这就引发思考,你会不会认同以下四个问题:1、是不是每一次看画展都得先看标签呢?2、是不是你遇到一幅看似看不懂的作品,看都不看就拒绝看下去了呢?3、是不是很少,甚至从不带孩子去美术馆呢?4、是不是压根儿就觉得自已没有艺术细胞呢?且不言曲直是非,这可是明摆现状与实事。为了更直观的了解,我们看看下面一个问题。
二、你知道这几幅美术作品吗?
《父亲》 《青年女歌手》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蒙娜丽莎》
三、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我们需要认知。
有句话说:如果你不走在时代的前面,那你绝不要拖时代的后退。我们要了解与适应这个时代。1、这是一个大数据时代,2、这是一个从PC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转换的时代,3、这是一个从知识核心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转变的时代。当我们去看一个画展时,现在我们在看展览前就可以获取大量展览信息,从而帮助我们看懂作品,同时也可以足不出户去看展览,这就是以往任何时代不可以比拟的,如果遇到一幅不知道的作品马上可以从互联网上有选择性的获取信息需求。也许现在的孩子比你更在行。你还可以通过手机发布信息,发表你的观点,充分发挥你的话语权。所以教育将面临新的改革,单一的应试与纯粹的知识过手不能适应学生教育的需求,教师要转变观念与角色,原有的教育模式将被打破,老一套的教育方法将面临淘汰。有时我在想假设邬贺铨与余秋雨互掐,会将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因为余秋雨排斥网络,号称自己是漏网之“余”,不相信网络,而邬贺铨说网络没那么可怕,他是推动中国互联网第一人,网络的世界势不可挡。
其实王小波早就说文史知识与科学发展共生,我们不能拒绝发展更不能抛弃传统。所以这是一个学习的时代,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时代,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四、教育应随时代:课程文化将是核心素养的永恒主题。
生活中的技能将是课程文化核心素养的重头戏。比如劳动创造了艺术,所以美术学科将关注劳动的意义,以劳动为主题的美术综合性学习,编写了系列课程《晒洗碗》①、《包盐蛋》、《泡泡菜》,生活中的技能,蕴含了美和智慧,生活艺术,艺术生活,知识落地,从劳动中体验美,同时让学生爱劳动不是一句空话,“一屋不扫岂能扫天下”。
生活中寻找美将是课堂追逐的目标。比如知识获取途径多样化,除了名画的欣赏,我们可以走进大自然,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去创造。我选择了一些有名的美术作品,每天让一位学生《读画》②,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我利用校园满地的落叶,让学生在玩耍中学习,于是便有了《落叶造型》③课程;我让学生把“藏书票与读书生活”结合起来便编辑了学生杂志《23°》④,学生读、画、写结合,自己编辑排版,印制推销等等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课堂延展的自主课程是教师特色形成的重要标志。比如符合地域特点,适合校情发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课程将受到学生追捧,学梵高的“向日葵”我便组织学生每人画一张自己心目中的向日葵,在三峡广场上展示《朵朵葵花向阳开》⑤;学版画,我便让学生《印挂历》⑥,家家都张贴;学校地处嘉陵江边;我便让学生手绘鹅卵石,全班一起展示《一个都不少》⑦;还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千年古镇磁器口,手绘地图《小重庆——磁器口》入选人美版地方部分教材⑧。
与其临江羡鱼,莫若退而结网。核心素养将是一场师与生,教与学的大实践活动,课堂将不拘限于教室,课后的自学能力将空前的提高,学科的综合性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一切围绕着“核心素养”,以塑造学生必备品格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己任,所以“核心素养”就在我们身边。
附图:
[1]参考文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