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娉婷 廖庆元
成都天府新区白麓幼儿园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如火如荼的推进,在幼儿教育中更加关注幼儿主体的多方位发展。幼儿园孩子处于认知的启蒙阶段,因此结合幼儿的发展特征优化教学方法,进而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是每个幼儿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直面的问题,而游戏化教学模式的成熟运用,辅助教学为幼儿创建生动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得幼儿在趣味的环境中提升实践能力和获得基础知识,实现各项能力能力和情感思维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游戏化;教学策略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指教师利用游戏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以引导幼儿在愉悦的游戏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获得基础技能和锻炼思维认知,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可替代的教育方略,因此在幼儿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发展阶段创建目标迥异的游戏活动,满足幼儿的实践与探究。然而在现阶段幼儿教育中,部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蔚然成风,枯燥的教学方式和超越幼儿认知维度的知识灌输严重打击了幼儿的天性和学习兴趣,对幼儿的长远发展形成了阻碍。基于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重视幼儿教育与游戏化教学的有机融合,为幼儿学习创建更加活跃和生动的情境。教师首先应明确游戏活动的开发和设计,依据幼儿的发展需求开展创造性和自主性的游戏活动等,借助多元化游戏活动的开展基于幼儿综合素质锻炼和发展的机遇,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感到愉悦,在快乐中实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此,本文就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方法进行简要探究。
一、优化游戏环境,营造活动氛围
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通过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素材和创建生动的情景引导幼儿发挥自主性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以往教学中游戏环境的创建往往依赖于教师的创设,在对幼儿想法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往往会忽视幼儿的思想和感受,限制了幼儿自主性的发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可以创新游戏环境的设置方式,打造缤纷多彩的区域课堂,结合不同的布置多彩的外部环境,结合游戏区域的划分促使幼儿结合自身的主观的探究兴趣进行游戏活动,营造幼儿多元学习和实践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自主性活动的开展优化游戏环境的设置,结合幼儿的需求进行材料投放,促使幼儿在自主活动的空间中发挥想象力,提升幼儿的创造性。
游戏教学的开始需要幼儿教师通过环境的搭建营造活动的氛围,激发幼儿的探究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创建美工区、科学区、语言交际区等活动环境,组织幼儿结合自身的兴趣进行探究和学习,既保障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又通过区域活动突出锻炼幼儿的思维和能力。如在美工区中幼儿教师在外部环境中设置剪纸、陶瓷、创意作品等图片和展品,为幼儿进行剪、画、贴的活动提供灵感,并结合安全和具有环保性材料的投放使幼儿发挥主观意识进行创作,给予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作思维的空间。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游戏环境的构建,可以有效的调动幼儿活跃性,发挥游戏化教学生动和活跃的优势,促使游戏化教学为幼儿综合能力进步提供动力支持。
二、立足课程开发,发掘游戏因素
幼儿园教育面向认知和理解能力处于启蒙时期的孩子,因此幼儿教师应精准把握教学的进度,使教学始终契合幼儿的认知发展。基于此教师应着重关注幼儿基础课程的开发,有机统一幼儿教育内容和游戏形式,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深化游戏活动实施的教育意义。在过去幼儿园教学中游戏的实施往往趋向形式化,游戏的实施与教学向脱离,忽视了游戏活动的教育意义,措施在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落实情感思维和能力的滋养。
而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幼儿教育中注入游戏因子提供了辅助,幼儿教师可以借助动态视频的呈现创建幼儿活动的情境,在游戏中深化幼儿知识的记忆和渗透情感思维的培育。
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趣味故事学习中,教师运用媒体教学能够以故事内容为基础创建幼儿活动的游戏情境,通过游戏活动的实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如在童话和寓言故事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媒体视频展示动画形式的故事情节,增强幼儿的理解和提升幼儿的记忆,为幼儿进行复述提供铺垫。同时教师可以将多个故事结合引导幼儿进行情境表演比拼,如《小红帽》、《狼来了》等,促使幼儿在情景表演中提升语言交际能力,并深入理解文章体现的内在含义,潜移默化的渗透行为品德教育。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媒体教学将教学内容与游戏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幼儿积极向学,又丰富游戏实施的教育内涵,实现游戏化教学推送高质课堂的建设。
三、结合幼儿生活,融合游戏活动
幼儿园教育中对于幼儿健康的生活习惯和优良的行为意识培育同样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面对性格和认知迥然不同的幼儿,常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进行引导,但教育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幼儿的行为意识、认知发展生活实际息息相关,亟待幼儿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优化生活习惯的培育过程,而游戏化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引入为教师创新幼儿习惯的培育方式提供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缤纷多彩的呈现形式搭建生活习惯培育的情境,教师可以运用动画视频展示时优良的生活行为,为幼儿学习提供方向指引,并在幼儿实践中结合歌曲、舞蹈动作等的融合集中幼儿的心神,使幼儿积极踊跃的投身于练习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为幼儿带来丰富的感官体验,及增强幼儿的记忆,又通过丰富的形式提升幼儿的实践热情。
幼儿教师可以结合游戏与生活习惯培育相统一,帮助幼儿进行理解和记忆,通过优化教学的过程培养幼儿的生活能力和健康的个人行为,如在教师引导幼儿进行饭前洗手和清洁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教授幼儿“洗手歌”,将洗手的步骤学习结合音乐和动画视频的模仿活动使其充满趣味性,提升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和优化教学成果。同时幼儿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培育幼儿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如在学习《小熊不刷牙》中,教师可以结合趣味故事的学习提升幼儿形成健康习惯的意识。游戏化教学的实施充实的幼儿的生活,有效的提升了教学效率。
四、明晰教师职责,培育高阶思维
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引领着教师在教学中职能的转变,在游戏化教学中突出引领、启发的作用。在过去幼儿教育中教师的游戏化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单向化,且以集体教学方式为主,幼儿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对幼儿的行为和活动具有统一的要求,这样扼杀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主体思维的发展。鉴于此在现代化幼儿园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转变教育观念,明确以幼儿主体发展为基础的教学理念,通过创造性活动的实施促进幼儿高阶思维的发展。
在创造性游戏活动的开展中,幼儿教师可以结合游戏材料的投放引导幼儿结合自身的意愿实施创造性活动,教师应从整体把握幼儿的进程,对于幼儿进行及时的启发和适当的帮助,给予幼儿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空间。如在幼儿运用沙水进行构建水库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给予幼儿搭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引,像水总是流失的问题教师通过展示管道的用处给予幼儿指引。教师通过职能的转变从宏观角度指引幼儿高阶思维的发展。
综上所述,游戏作为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幼儿的发展创建难易适中的游戏活动,通过持续创新游戏形式和有机融合教学内容,锻炼幼儿的情感思维和综合能力,促进幼儿的多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雷.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1):195-196.
[2]马晓玲.幼儿园活动游戏化的开发与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30):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