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学科--如何让“创意”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陈全利
[导读] 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

        陈全利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银海学校国际部  266071
        摘要:在教育学习的过程中,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如何学习?这些一直是我所要努力追寻与探索的。超学科作为银海国际特色课程之一,超学科的课程设计是基于STEAM教育(包括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同时又融入了英语、阅读、影视、环境保护、多元文化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与理论,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把零碎的知识变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强调理念上的重整、课程上的重构以及实践上的相辅相成。
        关键词:超学科;小学教学;创造力;
        跨学科的学习方式,不断的影响着孩子们创新力的发展。创意说起来往往是有形无边、很虚无的,但优秀的创意设计总是能够带给我们眼前一亮、出其不意的视觉享受。创造力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与人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呢?又如何在短短的小学科学的课堂中,把创新的种子在学生心里面种下并能生根发芽,让创新能跟随学生一生呢?
        本文主要讨论“如何让创意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锻炼学生思维品质和培养学生思维逻辑,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期达到对其深化理解和和合理利用的目的,让创新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一、搭建创新的舞台 从头脑风暴中发现“看不见的更重要”
        在超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曾尝试过很多的方式方法。我曾认为分组讨论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在小组合作中发现学习的乐趣。但是我也发现了其中的不足,就我们目前来说,分组讨论只是局限于形式,3-4人一组,安静有序的探讨,看似是一节优秀的课堂,但是学生反馈出的内容却是单调乏味,无形中把学生的思维框到了一个盒子里,缺失了孩子们应有的一个跳跃性发散性的思维。
        后来的分组讨论改变成了头脑风暴,以“纸桥承重”这节课为例,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真正的打开了学生们的思路,学生反馈给我们的是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意外,给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他们会还给你一个个惊喜。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头脑风暴这个概念初次在我的脑海中的时候,我还在犹豫要不要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中展现,但是后来发现孩子们总是会说一些“看似离谱”的话语,我在想既然他们脑海中那么多脑洞大开的内容,为何不尝试一下呢?所以决定把头脑风暴加入我们的课堂,当时没有给孩子们介绍何为头脑风暴,我怕我多余的话语会影响他们的思考。
        当时只给孩子们说了一句话:“没有所谓的标准,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自由找寻小组,中途如果不小心听到别的小组的探讨符合自己的心目中的标准的时候,可以自由穿梭在不同的小组中”,听到这些孩子们简直开心极了。
        第一次头脑风暴结束后,有一个小男孩让我非常的感动,他说:小怪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在课堂上说这么多的“废话”还不受批评,而且还可以自由穿梭在课堂中。在超学科课堂中,可能是这一次的头脑风暴,给了他一次思维大迸发的时刻,脑海中各种各样的方案呈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更是让其余同学对他连连称赞。
        二、“跳出盒子”思考,找寻其他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某一次课前准备的时候,我问孩子们,休息时你们喜欢做什么?一瞬间我听到了很多答案,我喜欢画画,看书,打球,玩乐高,打游戏.....但是在众多的答案中我听到了一个很美妙的答案,“我喜欢捏气泡膜”,当我把他的回答告诉给大家后,其余学生也抢着回答,我最喜欢帮妈妈拆快递了,里面有好多好多的气泡膜。
        下课后给同学们安排了一个小任务:思考气泡膜的用途。


        那么哪一小组给出的更有创造力的解决方案呢?在第二次上课时候,我对各个小组给出的方案进行了创造性的评分,从新颖性、创造性、原创性3个维度进行评估。结果显示,那些能够“跳出盒子”思考地学生们给出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得分更高。
        我问评分高地学生,他们表示,自己在思考泡沫膜地处理方案时,更多地跳出了泡沫膜常规地用途,更多地思考那些泡沫膜地非常规地用法。跳出原有地思维定式与框架,找寻其他可能解决问题地方法。
        三、“变不可能为可能”
        我们超学科每月会抽出一节课来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课程,但是光有天马行空的想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把创意变成现实的本领。无论是牙签宝塔,“吹口气就能将杯中水流入空杯”甚至是具有魔法性的“吸气也能让气球鼓起来”等等主题,这些都是把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了现实。
        创造力的课堂允许孩子们随时放飞自我,让更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我们每一节课的活动给学生们不断积累着非常宝贵的经验。作为祖国的未来,需要既灵活又死板。灵活是指运用各种创新思维解决问题,而死板则是指严格遵守各类规范和要求,做出可靠的作品。
        科技的发展就是变不肯能为可能。首张黑洞照片令全球激动不已,这是天体物理学的一个里程碑。从理论上说,给黑洞拍照片,如果用毫米波望远镜,其口径将相当于地球直径。乍一想,这怎么可能呢?但是科学家门打开脑洞,采用联网的手法,组成了一座与地球直径相当的虚拟超大望远镜,终于让黑洞现出了真容?
        耐克有一句名言“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青少年就是要敢想敢做,这样无数的不可能就有可能变成现实。
        四、突破局限,迎来高光时刻
        创造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训练和培养的。要把自己训练成有创造力的人,除了基本的智力,还需要老师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本学期我们超学科课程设计也同时加入了一些创造性主题,超学科的课堂不仅有系统科学知识的学习,还有“哎呦没想到”“是真的吗”等板块,我们还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实践,提升和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能量,为孩子们制造更大的“困难”,同时也去鼓励孩子大胆思考,有勇气的去表达。
        每节课最后三分钟我们专门设立了“为什么?我知道”这一板块,还形成了“超题库”孩子们把自己想学习想探索的问题提出,让全班孩子一起探讨,如果这一问题当时解决不了,那么这个问题就会放到我们的“超题库”,孩子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解决,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一板块的设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学会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些创意性主题的加入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学好语数外等基础学科之上,充分运用创新性思维,突破局限,迎来高光时刻。
        最好的教育不但在事业上帮助人成功,还应该使学生善于思考并具有更强的好奇心洞察力和创造精神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的完美的人。
        创造力教育已不再是单纯的名词,而是突破0-1向1-100的发展,踏实迈进每一步,未来已来,你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王开科. 超学科教育智慧:新的教学情境创造模式[M]. 敦煌文艺出版社, 2012.
        [2]柳祥旭, 柏安茹. 超学科教育理念下的中小学教学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67-70.
        [3]田婧. 创意教学:一种教与学的艺术[D].
        作者简介:陈全利, 1994年10月,女,籍贯:山东省泰安市,现任教于
山东省青岛市青岛银海学校国际部,研究方向:创造力发展与教育 创新思维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