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劭扬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芹池中学 048100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小和尚出家后,主要工作是扫院,这一扫就是几十年。小和尚也扫成了老和尚,但他还是在扫院子。于是有施主问曰:您这样天天扫院子,参透了什么呢?老和尚答:我原先扫院时想着打柴,打柴的时候想着挑水,而现在呢,我扫院的时候只想着扫院。
我没有这个和尚那么深厚的修为,但当了物理教师做了几十年的物理题后,我也有所顿悟,那就是我做题的时候只想着学生应该怎样做题。
自己原先做题时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能够给学生顺利地讲解下来,不至于在课堂上因被学生问住讲不下来而出丑。后来的做题的目的慢慢变得不再纯粹,不是为了增长一下自己的见识,就是为了能调出几道好题检测一下学生的能力,要不就是为了杀一下某些不知“天高地厚”学生的嚣张气焰,使之不再敢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还乱发议论。后来的后来,我做题的目的就又变了,变成了能让学生也顺利地做下来。其实做了几十年的题,就算是再愚钝的人也该有所收获了,再为了能应付学生们的提问而做也就层次太低了,时下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让学生领略物理解题的基本思路,遇到一个问题时如何选择切入点,怎样才能由此及彼地从会一个题目而掌握一类题目的解法。
上级部门的规定,学校每个学生手中只有一套教辅资料,物理科目的资料叫做《随堂演练》。其实对物理学习来说,这一本书不是少,而是太多了,对于不少学生来讲,上边的题难度较大而且内容较多,经常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它。即使学生费这么大的力气来做完上边的题目,考试时效果也还是不理想。为什么会这种出力不讨好的现象呢?我想还是我们没有用好这本书。
那么怎么样才能用好这本书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了解知识点和题型。
对于每节物理课的知识点有多少,教师们应该是很清楚的,但这些知识点怎样与具体的题目相结合,有时候我自己就感觉了解的还不是那么透彻,不少时候会惊奇的发现,噢,这个知识点还可以这样练;唉,这种题型我怎么又忘了?如果不是做题的话,这个问题差点又漏掉了。
所以我做题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题型。《随堂演练》的编排是按题目的类型来进行的,先是填空题,然后是选择题,再然后是计算题。这种编排方式是看起来整洁,也与考试题目类型一致,但这样把不同的知识点打乱了放在一起,师生们在课堂练习的时候就有点不大方便。从这点上来说这本书的使用方便程度不如《全品学练考》好些,但从题目的容量大小来说这本书更胜一筹。
这里不说选书的问题,既然我们用的是它,就要用好它。我利用它首先是为讲课服务的,那就有个前提:教师做题必须是在备课前进行,当然了肯定要在讲课前了,否则还会有什么意义?在备课前我大约用半个小时左右的时做完它,在做题时注意把自己认为比较基础的题目和比较新颖的题目以及方便整理学生思路的题目给标出来,标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后面的选题,但这一步我的用意是先了解,是对全节的所有题的了解,形成一个大概的印象,了解知识点有哪些,具体可以用哪些题型来练,是填空还是选择还是实验探究,抑或是计算。通盘的了解是为了做到心中有数,更是为了下好全局这盘棋,而不仅仅是为了走好某一步。
二、选题归类与编辑。
有了前面做题的全面了解以及对课本内容结构的掌握之后,就要构思一节课的基本环节内容及流程了。物理知识的学习一般情况是黄瓜打锣一段一段的来,比方关于《探究物质的密度》一节,首先是探究实验,我们的练习目的就是实验的操作、数据处理、结论等,而对密度的概念,主要了解的是其意义与属性的问题,然后是密度单位,单位的推出,两个单位Kg/m3和g/cm3之间的变化关系,最后是密度公式的应用。
由此一看,一节课的知识点真不少,如真按一节的要求上,不仅不容易完成教学任务又会使学生的学习夹生。即使分成两节来学习,也要分步分段来完成,而不能全部讲完再统一练习。如果硬要这样做,它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学生什么也弄不清楚,做练习时一头雾水只能依葫芦画瓢,拿上数字乱代公式。这种情况经常碰到,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分步训练不到位造成的。
踏实的分步训练应该像体育老师教新学生做广播体操一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一个小节一个小节,然后才是连起来整体练习。在训练学生学习《密度知识的应用》时,我做完《随堂演练》上面的内容后,发现它比较乱,并不适合学生随堂练习。于是我根据做题时了解到的情况把这些题型归纳为:直接利用公式型;两类物质关联型两大类型来处理。
其中直接利用公式型又包括原始公式和变形公式两类。对原始公式ρ=M/V的利用也分为先易后难的步骤,先练“一矿泉水瓶容积为500ml,装满水时其水的质量为500g,求水的密度”这一类题,这样做题看似简单,但由于有单位的变化学生们做的并不轻松。再然后求题中有隐含条件的题目,比方水的密度就是要求学生知道的常量,可以在题目中不说明但是非常有用的,比方一瓶子质量200g装满水时总质量为1200g,求瓶子的容积。当然变形公式m=ρv,v=m/ρ的直接练习就简单了。
有了这些练习的铺垫后,我才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两类物质关联”型的题目。试想如果我一开能让学生做《随堂演练》上79页第11题,“一个瓶子装满水时,水的质量是1kg,这个瓶子能装下多少酒精”,学生肯定一节课荒废了,只有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有部分收获外,其余的学生只能大眼瞪小眼了。由于我这样的安排,再下来由具体数字题的练习到抽象题目的练习学生也会逐步接受。比方还是该书此页上的15、16题、18题等,质量相同体积一样比铜铁铝球中空心部分体积以及利用比例求解的问题。
系统化的逐步训练不仅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学生掌握的知识也比较牢固,再然后对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也有极大的好处。
三、检测与提升一起来。
课堂专题练习做完了,《随堂演练》上正有大部分题目没有做怎么办?这剩下的部分也要根据不同情况用好它。
“课前预习”部分是一节基础中的基础,它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基本检测,但你别以为它太小儿科,它的设计还是比较不错的,既有概念部分的考查,又有理论部分检验,还从基本能力方面进行了适当的提高,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很适用,所以应该让全部学生都去参与都去完成。
我们平时都发愁没办法在学生中进行分层训练,这里其实就给了我们很好的素材。课前预习部分,由于大部分学生一没时间二没能力,一般做不到课前预习,所以只好把这部分内容作为课堂学习的检测。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做到这里就可以了,可中等程度的学生不能仅限于此,那么“基础训练”部分就是他们必须完成的,通过练习使他们对于基本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并能掌握一定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最后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力提高”题就是拔高水平的利器。我们不能要求全体学生能力一般高,不能像割韮菜一样齐整,只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都能量力而行我们就应该感到很欣慰。
自己虽然做题做了几十年,但仍不能像老和尚一样扫院时只想着扫院那样大彻大悟,可我也有我的小收获,就是“自己做题”的时候只想着“学生应该怎样做题”。记得费孝通先生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凡是我双脚踏过的地方都散发着玫瑰的芬芳。我希望在分享如何做题中让这芬芳陶醉更多的师生。
姓名:郭劭扬
单位:芹池中学
联系方式:1893526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