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静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 455000
背景:三年级上册书有两个有关计算的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二),此学习内容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有关整数加、减法的最后知识。学习基础是: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学过“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在二年级下册,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初步理解并掌握了万以内数的意义、读写方法和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安排了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主要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以及末尾是0的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即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在四单元中教材进行了这样的学习安排:
万以内加法和加法(二)
加法:例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 总结计算法则);例3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 加法的验算)
减法:例1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例2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 总结计算法则);例3 三位数减三位数(有0的连续退位 减法的验算)
解决问题:例4
对于如何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因有前面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孩子们已不是问题。在集体备课中、老师们提出这样的疑问:将要学习的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三位数加三位数,学生都会计算了,并且也通过助学单进行了预习,我们课堂上还教什么?是呀,学生会算了,我们教什么?为此,集体备课中,课题组的老师们围绕计算课学生预习了,我们该怎么教进行了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
一、学生会了,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的助学单,让孩子之间进行生教生的交流
美国教育心理学教授希尔伯曼在他著的《积极学习》论中,做过这样的研究:
生教生对所学知识的平均回忆率99%,可见生生交流的重要性,所以,在学生预习后,我们要让学生先对预习所获及疑问进行交流,此时教师在参与学生交流预习所得、所惑的过程中,来了解学生,并及时调整预案,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把握好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并据此进行教学。
二、学生会了,我们要注意规范学生的书写格式
大部分学生会了,但并不代表所有的学生都会了,我们还要以一道题为例,通过追问,让学生再次明晰算理以及数学格式,比如:756+258= 通过追问,不仅要让学生明白计算时要个位与个位对齐、十位与十位对齐、百位与百位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的道理,还要再次强调书写格式的美观与注意点,竖式书写时数字与数字之间要隔开半个字符的间隙、进位点如何处理、横式中的结果别忘记等书写格式的问题。
最终把计算方法及注意点,提炼成便于孩子们记忆掌握的儿歌:
加法竖式怎么做
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数加起
无论哪位满了十
都向前位去进一
最后得数别忘记,
一定送回家里去
三、学生会了,我们要教学生预习后仍想不到的知识
1、在学生会算三位数加三位数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让学生通过计算悟得并明白,三位数加三位数和可能是( )位数或( )位数。进而再通过追问,和可能是两位数吗?为什么?和可能是五位数吗?为什么?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2、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迁移思考,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可能是( )位数或( )位数?通过类推想一想,四位数加四位数,和可能是( )位数或( )位数?此知识的获得让学生不仅又学会了一种快速大致检验计算对错的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快速运算能力。
四、学生会了,我们要关注到易错点重敲并加强辨析与练习
整数加法计算,在学生明白算法后,对于数位相同的题目,学生列出竖式后,计算都不是问题,易错点会出在数位不同的数的计算上,比如:三位数加两位数、四位数加三位数……课堂上应及时考虑到,并让学生练习及在辨析对错中明白,此类易错题目的计算方法与算理,仍要做到相同数位要对齐。
五、学生会了,我们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根据《标准(2011)》的要求,笔算加、减法限定于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这一单元是学习整数加、减法的最后一个阶段。我们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要把教学内容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教学时,要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还要能通过迁移了解更多位数的加、减法计算的道理,比如:知道四位数加、减四位数,四位数加、减三位数等的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多位数乘、除法打下基础,这才是教学之道。
预习后,我们教什么?一句话概括:教学生预习后仍不会的,教学生预习不到的,教易错、已混的点,教规范书写。通过预习学生知道了是什么?我们要教为什么?课堂上要让学生在充分思考、交流知识中、能力都得到提升。
文章申请添加课题: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一般课题《基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助学单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CJYC2004051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