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玉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双华镇第一小学 514433
摘要: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逐渐受到了很多教师的重视。而学生的阅读基本分为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挖掘有效的教学手段,加大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力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奠定有力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随着现阶段对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重视,阅读能力作为衡量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重要标准,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重要的比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其知识内容横贯学生所有阶段的所有学习科目,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过程中也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为此,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理解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对各种文章具有一定的见解以后,才得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识,学习其中的知识,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小学语文课文阅读的重要意义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影响深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内心较为单纯,属于一张“白纸”,且自身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都较为优秀,正是学生养成良好道德素养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如果教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就可以使学生从小接受正确思想的熏陶,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习语文不仅能够提高该课程的学习能力,提高自身语文成绩,最为重要的便是通过语文学习,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便于学生对各类文章的理解与掌握,语文的学习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只有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他知识的主旨大意,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小学阶段便能够具备一定的文学底蕴,为学生今后更为深奥的文章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学生如果具备了一定的课外阅读能力,会使其在阅读各类文章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其中的知识,掌握文章的结构与写作手法,进而将这些利用到自身文章创作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具体表现在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文章阅读后,在进行作文写作的过程中,便可以及时引用其中的名言警句、写作手法、文章结构等,有效避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现象发生,通过不断地阅读与学习,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使学生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对于自身想表达的方向便能够信手拈来。最后一点,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大量文章的浏览可以有效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扩宽学习视野,使学生通过几篇文章便能够博古通今,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养成良好的文学素养。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具体实施要点
(一)利用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语文学习内容
在当期小学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虽然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外阅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积极性作用,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认知,在具体阅读教学开展过程中,仅仅要求学生对于课外文章进行盲目的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过程缺乏一定目的性,文章中丰富的知识内容学生也没能及时地学习汲取,因此造成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严重丧失其意义。因此,在开展小学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制定阅读教学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带着学习的态度对课外文章进行阅读,而不仅仅是“看热闹”。
例如,在带领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时,教师应当在阅读开展前,向学生进行问题导入,比如可以向学生进行情景带入“同学们,如果你们一个人被困在荒岛之上,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生存下去呢?”通过向学生带入这类情景,使学生带着疑问展开课外文章的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发现鲁滨逊的坚强意志与灵活的头脑,并基于之前的情景带入使学生能够将主角的任务特点运用到自身实际生活当中,使学生通过文章的阅读增强自身意志与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奠定学生健康的成长。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现文章中的内容,利用从海量互联网资源中搜集到的有关视频图片,向学生灌输荒岛的绝望之情,使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展开文章的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收获更为全面的知识内容,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二)利用课外阅读,增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受限于传统课堂教学理念的影响,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扮演“领导者”的角色,对于文章内容的讲解时常是以教师在讲台进行的“一人堂”的方式开展的,学生则在讲台下被动地进行文章内容的学习,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活跃度,降低了学生语文阅读兴趣,使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因此,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改为知识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课堂阅读效率,为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良好的沟通氛围,教师则应当在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过程中,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指导与帮助,降低自身对于学生自主性阅读的干预程度,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王子》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都是教师针对文章中的知识内容向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继而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要课堂地位,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倍感压力。随着新课程改革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不断推进,教师应当积极转变自身课堂教学角色,将自身从“领导者”积极转变为“引导者”,带领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阅读。使学生在对一本课外读物展开阅读的过程中时刻带着疑问,进而使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在学生结束阅读之后,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并在课堂上统一为学生讲解,进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三)利用课外阅读,有效结合课内知识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课本中的内容均是基于学生的实际身心特点量身定制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学龄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贴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规律,使学生能够较为容易地掌握语文知识内容。而课外阅读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定延伸,有效地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更为全面的进步及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将课外读物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对课内知识提高其理解能力,进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具备相应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其学习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针对课内内容进行充足的研究,掌握其中的主旨大意,并结合相同的课外读物,依次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也可以根据课内文章去寻找这名作者的其他文章,推荐给学生阅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内知识,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的语文知识与阅读技巧,更应当引导学生扩宽其阅读范围,多为学生引荐一些优秀的文化作品,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建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J].双语学习(乌鲁木齐),2018,(12):86.?
[2]缪晨露.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探讨[J].中外交流,2018,(52):361.
[3]梁成军.探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J].文渊(中学版),2018,(1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