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静
河南省许昌市毓秀路小学 461000
摘要:笔者通过自己教学“鸟语花香”为例,全面展现了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出在小学阶段辨析形近字的多种方法,操作性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 低年级 多种方法 写话水平 提升
苏霍林姆斯基说:“作为教师,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让我清晰发现,低年级儿童的写话不容忽视,它是为中、高年级学生写好习作的重要基石,也是开启学生习作大门之锁。 写话无疑应该作为基础性的写话,应该低年级就开始练习写话,那么如何提升低年级的学生写话水平?
一、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
入学一年多,日记刚刚起步的学生几乎都没有句子、段落的概念。他们不会分段,对问号、叹号理解也模糊不清。而标点符号凭停顿和语气处理,是学生难以掌握运用的抽象符号。这需要教师时常提醒,直到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标点为止。因此本册教材也安排了两组标点符号的练习,本课是第一次出现标点练习。怎样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标点符号,从而更好地朗读课文、树立写话自信呢?
我在引入教学时十分重视儿童情趣,让标点符号变成小朋友们的朋友,让小朋友帮标点找到自己的房子。逗号和句号是学生填空时最不明白的地方,我将逗号另外处理,创设“逗号哭了”的情境,让学生特别注意逗号和其它标点的区别。这样的处理使学生更轻松地了解了逗号的特点。通过这种有趣的给标点娃娃找房子的游戏,让学生深刻地感知标点的位置和作用,能够让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就像识字教学一样,标点也是一回生二回熟,第一印象需要浓墨重彩地处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的找房子游戏中得到了学习的快乐。──通过这样的引入,相信孩子们以后见到标点符号时,露出的是笑容。用童话或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标点,甚至用这种方法了解段落,学生运用写作技巧、树立写作信心就有了良好的开端。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通过多媒体播放丰富多彩的画面培养学生写话。现在适合儿童的碟子比较多,里面有丰富多彩的画面,儿童的好奇心强,那些生动的画面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根据画面启发、引导学生练习写话更有兴趣。(二)创设情景,发挥想象培养写话 在组织写话时,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几个简单的图,如:山、小白兔、小树、小河、蘑菇等,让孩子想象,自己试着编一个小故事。孩子的想象非常的丰富,会给你带来精彩,更会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感。
(三)在玩耍、游戏中培养写话 在写话练习中,我引领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在广阔的天地里玩耍、游戏、体验和思考,并引导他们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场景,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真情实感,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我会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
二、写话真实来自生活实践
课程标准提倡低年级的写话要有真实的情感和态度,即“我手写我心”。但学生对写话却有畏惧之心,因为看图说话和提要求写话都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没有一个自然的、主观的开头就谈不上“我手”写“我真心”了。
考虑到学生这个学期初已经开始写日记,而且对日记习以为常,我就创设“大家去动物园中玩”的情境,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自己到动物园中游玩,又在课文图片的基础上另外找了几张图片帮助学生想象、回忆。事实证明用这种方法避开“无从入手”的拦路虎是可行的。学生们果然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结合上课时看到的图片,把二者整合到自己的“日记”中去。
把写话练习放到日记中的方法有这样几个优点:让学生没有“写话要费力想”的概念,而是和平时写日记一样轻松自如;日记是生活的一部分,把写话的内容融入日记的形式来写,是一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造想象。学生既在写话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又在日记练习时发展了口语、观察能力;获得写话成就感后,学生能更加用心地写平时的日记;让学生能在文本和生活之间出得来进得去,逐渐将写作融入生命之中。
三、能力发展来自实践练习
语文能力要在实践中发展。不断在完整的实践中比较、改进写话技巧,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课文中第一个练习侧重比较各个标点;第二个练习侧重说写实践。如果单出示带标点的句子练习,那么也许课堂上知道了怎样填标点符号,回家写日记时还是没有正确运用的意识。若和平常的语文园地一样把标点练习和写话练习分开,学生对标点的感觉就是脱离文章的,不真实的。为此我设计时将二者紧紧结合在一起,说话前做标点练习,写话前提醒用对标点符号,写话后又要求检查标点。这样学生马上就能在写话中更好地认识、使用标点,并在平时的日记中更留意标点符号。可见语文园地中各个版块的内在联系可以挖掘得更深。
参考文献:
【1】、谢磊.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水平[J]. 读天下(综合), 2019(9):0197-0197.
【2】、陈惠珍. 浅谈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写话能力[J]. 好日子, 2019, 000(011):P.1-1.
【3】叶秋平.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水平[J]. 课外语文, 2018, 000(012):130.
【4】李晶. 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写话水平[J]. 甘肃教育, 2007, No.341(09):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