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伊
湖南省长沙县果园镇果园小学
教育是世界上最灵活、生动且充满生命力的事业,是直面心灵的交流,是“用心灵影响心灵”的过程。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所做的工作是要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培养其观念、品格、能力等。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多注重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当中,做到“育人先育心”。
一、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其心理年龄具有阶段性和顺序性的特点。这一点,我相信许多教师都感受颇深。我任教的两个年级一个是一年级,另一个是五年级。这两个年级带给我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时所适用的一切教学方法策略等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低年级的孩子刚进校园不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基本毫无规则意识,自控能力较差,但较为顾忌或畏惧老师的权威。因此在这个时期,教师可以很好的树立自己的权威,同时设置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和要求等,但需要经常性的强调、引导和约束,并建立起一套被孩子们所认可的奖惩制度。二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喜欢模仿和竞争,替代强化效果好,但判断能力以及是非观待建立和完善,因此需要教师随时抓住教育契机进行正确、恰当的引导。6、7岁的孩子注意力往往很难较长时间的集中,我在进行教学时,常会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激励孩子们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当有少数孩子非常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对其进行表扬,一方面能鼓励认真学习、勇于表达的孩子,使其更认真、积极地投入学习;另一方面其他的孩子注意力已经被吸引到课堂上,而且会出于本能的羡慕、想要自己也获得表扬,就达到一种替代强化的效果,使其也趋向于积极参与课堂、思考和回答问题。但偶有一些孩子会害怕自己说错,或者是太过紧张以致声音太小或半天开不了口,也有一些孩子会因为别人的失误而嘲笑,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孩子们形成正确观念:“课堂上说错了没关系”、“积极思考,勇敢表达我就是最棒的”、“别人有错误时我们不应该嘲笑”等。三是低年级的孩子们语言和思维世界都有其独特的稚嫩和童趣性。孩子们的身体机能和心理年龄没有达到成年人的水准,因此我们不能要求他们具有成年人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教师应该多用心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问题,用孩子们易于接受且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沟通和解决问题,才能融入孩子们的世界,真正成为他们学业上乃至心灵上的领路人。
较高年级的孩子们通过几年的身心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和环境历练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明显变化:一是规则意识变强,自控能力提高但仍然有待发展,而且对教师权威的顾忌与畏惧性下降。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继续加强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提高自控能力,适时适当提出更严格和更高的要求,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高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并具有更丰富的情感,教师要多采取“以理服人”的方式,多真诚、在理、平等的交流,甚至可以和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启迪孩子们的心灵,让其“口服心更服”。二是独立意识增强,有一定的自我观念,会形成自己的一个小圈子,更容易受到朋友的影响,比较容易“跟风”。所以,跟较高年级的孩子相处,我更愿意以朋友的身份、以他们深以为然的方式进行交往或是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重班风、学风的建设,用集体的力量约束和正向影响学生的行为。
这是我在日常工作中总结的一些经验。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完整的生命体,有其个体差异性,而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孩子们的心理年龄也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所以还是需要老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关注和观察。
二、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
在教学活动中,我有时会遇到一些这样的孩子。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当薄弱,学习成绩不好甚至是垫底,而且从心底里认为,导致学习情况差的原因是自己太笨即能力低下,不是读书的“料”。这样的学生容易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认为别人的成功都是因为他们聪明,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是比不上他们的,从而陷入“学习差”——努力无用—— “学习差”的恶性循环。对于有这种情况的孩子,教师应帮助其改变原有的、错误的认知和观念,引导其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
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韦纳提出的成败归因理论值得我们借鉴。韦纳通过探究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成败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的程度、身心状态、运气(机遇)好坏、任务难易和外界环境等。而这六个因素又可归为三个维度:是否稳定,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可控与否。属于内部因素、受个体本身控制的只有个体的努力程度,而能力高低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因此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的人,才能有信心、有动力的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而将失败归因于能力高低的人,难以有信心、兴趣和动力去努力。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经常注重引导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程度,让学生认识到“别人比我优秀,是因为别人比我更努力”,以使学生具有适当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的去发展自身、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机械累积或某些技能的简单掌握,也不仅仅是对智力、体力的开发,应该是直面心灵的教育。教师应该多注重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当中,读懂、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并带给其心灵与思想上的指引,从而促使其能自主地养成良好言行、塑造健康的身心。
育人先育心,方为教育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