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几种值得尝试的教学设计思路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第21期   作者:黄尚武
[导读] 通过对课后习题四的讨论,实现教学的深度开掘。

        黄尚武
        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市实验高级中学  
一、《过秦论》——借课后习题,拓展教学深度
教学资源:通过对课后习题四的讨论,实现教学的深度开掘。
教学策略:在学生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之后,或在文本分析完成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此问题。
        1.本文的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大家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如果其它历史条件不变,是否六国不赂秦,就一定得以保全?
        2.六国破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观念等方面比较秦与六国的不同,可以结合现实谈。
        3.小结。一个国家的兴衰,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开放,包括对内对外的开放,才能发展经济,壮大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而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是没有出路的。
教学特点:课堂张力大,发散性强,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知识贮备,彻底解放学生思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贮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游褒禅山记》——借教材失误,引领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观点
教材资源:作者的观点是“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但作品中有一处硬伤,即“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一句语脉不畅,它恰恰是学者不深思而致误的明证。
教学策略:在学生熟练的了解课文内容并理解中心论点之后,可以尝试让学生在文中找病句,然后对此句进行讨论。
        1.这句话有三个分句,分句间语脉不畅,中间似有漏句,你能否把它补充出来?提示:从分析三个分句的句间关系入手;根据此句之前三个“不能至也”推断就不难找出要补充的内容。
        2.结论:即使像作者那样主张治学严谨的人,也难免思路不密而出错,可见“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是值得铭记的。
教学特点:就地取材,在领会作品主旨的基础上,通过反过来分析作品自身的问题,再次证明作品观点,进一点强化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这样的课堂,给学生的刺激大,说服力强。

三《伶官传序》——借同一句子的句式变换,在比较诵读中领会作者的情思
教学资源:《伶官传序》是一则饱含感情的史论,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典型语句,譬如“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样的句子的多角度改写、诵读,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就句析句。文章开头一句的陈述对象是什么?陈述内容用了一个什么句式?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合适?表达了什么情感?联系全句,你认为句首的“呜呼”该怎样读?把全句联起来读一遍。


        2、句式变换,比较诵读。我们可以将这一句如下调整,大家看看调整以后的句子,意思有没有变化,语气语调与原句有何差别,以此加深对原句的理解。
        a、改为: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然亦人事也。
        b、改为:呜呼!盛衰之理,岂曰天命?实乃人事也。
        c、改为:呜呼!盛衰之理,并非天命,实乃人事了。
        3、小结:通过分析、改写、比较诵读,我们发现,文章开篇就充满了深沉的叹惋之情,也流露出作者的历史悲痛,奠定了全文殷切的劝勉之意。
教学特点:让学生在语言的品析中领会语言,具体,细腻,深刻,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不仅仅把握了文章题旨,更提升了语感。

四《石钟山记》——借对文章关键语段的反复品读,理解主旨,理清结构
教学资源:本文最后一段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总结上文叙事,点明写作意图,揭示文章主旨,通过对这一段的反复品读,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对全文的理解。
教学策略:在完成初读正音,粗略了解课文之后,可以用问题把学生带进最后一段。这里我用连续追问的方式。
        第一组问题——自由的诵读最后一段,哪一句表明作者写作意图?(叹郦远之简,笑李勃之陋)“叹”和“笑”的含意如何理解?(对郦赞同但惋惜,对李反对且嘲讽)还可以从这一段中哪些词语看出作者对王勃的不恭?(而、陋者、乃、自以为)
        第二组问题——再读文段,本段的主旨句是哪一句?(开段首句)谁在臆断?能不能从文章其它段中找出描写他臆断的句子来?(第一段,句子略)这个主旨句是一个从反面表述的句子,能不能换成一个从正面表述的句子?(对事情只有深入实践获取了真凭实据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文中有没有一个深入实践的典型?(第二段)明明从正面可以明白表述的一个观点,苏东坡却要在文章中用一个否定的反问句式来表达,如何理解?(表明作者对王勃这种做法的坚决反对甚至愤怒的态度)
        第三组问题——这一段一“叹”一“笑”表明了作者对郦李二人的观点的态度,其实在文章一二两段也有与之相照应的词句,能否找出来?(略)把这几处和最后一段结合起来看,似乎作者对王勃太过严厉,不过是对一座山的得名由来考察而已,何必愤怒如此,而且怒气冲天也似乎不是学术的态度,何况苏自己也没有全然揭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不是苏东坡对李的批评有些过头了?(这个问题有难度了,教师要提醒学生联系苏东坡受贬谪的原因来思考,让学生明白苏东坡在此可能是借批李来浇心中之块磊,对李的过度批评其实是失意之为的借题发挥)再读最后一段,在重新理解主旨的基础上重新理解文段的感情,并把这种感情通过适当的语气语调传达出来。
教学特点:课堂显得简洁,不拖泥带水,学生能很快的感知到作品的重心所在,而且,能很快理解作品的思路,这样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快速走进课文,更是对学生拓展阅读的有力引导和示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