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第21期   作者:董少杰
[导读] 小学语文教材,自从在学校中使用以来
                         
                         

        董少杰
        海南省三亚市第二小学  572003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自从在学校中使用以来,经历了很多版本。很多经典的古诗词作品一直被保留下来,成为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这些经典的古诗词篇目内涵丰富,具有一定的育人教化作用。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经过几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实践和研究,一些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和功能也比较成熟了,当下的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结合所教学生学情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使众多古诗词作品发挥出它应有的功能价值。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就小学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引言: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作品形式、题材、文学表现手法和艺术价值十分丰富。但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阅读受众较为广泛,内容通俗易懂,内涵深刻,影响深远,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思想联系较为密切。然而,虽然古代诗歌所描述的内容大都来自于生活,但语言的组织表达与今不同,因此教师需要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对古诗内容进行呈现,以便于学生阅读。对古诗的阅读障碍也会对古代汉语阅读产生阻碍,学生学习吸收知识的能力必然会被减弱,运用母语进行有涵养的表达的综合素质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古诗阅读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吸取前人经验,结合学情,把握好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应对策略。
        一、小学语文阅读古诗教学存在问题反思?
        (一)阅读导学问题与教材的处理不够紧密。大部分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设计导学问题,但也有一些教师设计的问题与教学目标联系不够紧密,对重难点内容的体现不够强,课堂上提问缺乏策略性,没有问题设计常识或理论指导。
        (二)学生参与讨论积极性不高。学生讨论环节时间不够或学生参与度不够,有的教师为了上课赶进度,学生讨论过程被任意打断,学生并没有获得深入文本的机会,也没有得到方法指导,讨论就结束了,不能发挥出学生讨论的实效。而当学生就某一问题产生分歧时,或者与教师设想的标准答案相差较远,教师就认为这是在浪费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教师马上将所谓的标准答案告诉了学生,这样不仅破坏了学生的体验性,也阻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逐渐形成。学生的不利思考习惯也没有很好的形成,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
        (三)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不能合理分配课堂时间或者对课堂各环节把控的不够合理。目前小学语文古诗阅读教学,常常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阅读时间少,且不能领会其中深意,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少。教师过多占用课堂时间进行讲解,学生收获极为有限,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文章进行分类,采取对比教学或群文阅读的方法,把所有文章都当成一种类型的教学,没有给学生提供举一反三的机会。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与方法
        (一)重视语感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常常会使用一些脍炙人口的词句,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些词句出现在历代人们的语文教材中,被人们熟记于心。而这些古诗词也无一例外的出现在了我们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

这些语句都是古代文人对生活的深刻的理解,对小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由简到繁,从佳句在生活中的运用来,来引导学生对整首诗进行研读。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结合起来,为学生把握古代汉语特点构建桥梁。例如,教师对这些古代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其中佳句和重要观点的理解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营造画面感强烈的情境,与日常生活进行紧密关联,探索其中内涵。在学生熟悉其内容大意后,指导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和诵读,在语调、停顿等吐字过程中体会其中内涵[2]。比如,《枫桥夜泊》中所描述的寒山寺在今天也是一处历史文化名胜,人们得知和记住这所名寺也是大都是因为这首诗。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从这座建筑的历史沿革入手,将寒山寺拟人化,通过展示影像资料,播放寒山寺的钟声、木鱼声、诵经声为背景音乐,结合诗文谈谈寒山寺作为“历史见证人”对历史变迁和作者人生经历的想法。
        (二)开展德育渗透和情感教学。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以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为主,其中意象的运用尤为讲究和精妙。这些意象所表达的内容,大都与作者作者的官运变迁、心路历程、游历体验密切相关,也包括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处事哲学、自我修养和爱国精神。有些在民间流传的佳作比如《示儿》、《清明》、《雪梅》、《己亥杂诗》等作品,早已成为教化育人的工具,其思想影响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生是正向的、积极的,有重要成长意义的。对这些文章的教学,一方面要通过对当时历史背景进行介绍,使学生切实感受当时作者的心境和情感态度,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进行今昔对比,从当今中国发展的面貌来思索自己学习修养和实践,思索自己身上的责任,由内而外来抒发一些真实的感受[3]。比如,《示儿》的教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听录音朗读诗歌改写的叙事散文,闭目冥想。使学生感受陆游病危,却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散文里模拟陆游的心声:“我即将病死,恐怕很快离世,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胡作非为,我宋将士即将挥师北上,收复失地。但我要离开人世了,太遗憾了……”这样直抒胸臆的表达,更容易将学生代入到诗歌的创作清醒中,使学生确有所感。
        (三)对相同题材或情感取向的作品开展群文阅读阅读。群文阅读是一种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想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课堂教学模式。部编版教材中有很多诗歌是编者有意放在一起的,教师可以结合编者意图,辅助以其他相关诗词或阅读材料,开展群文阅读,引导学生找出共性和个性,将学生的视野引向整个古体诗体裁的文学作品中,开展探索学习。教师可以设置主题和问题来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发挥能动性,通过问题探索的过程,实现学生对即设主题的思考和问题答案的探索。通过群文阅读教学揭示名著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对学生成长的导向价值,使学生由个性认识到同类作品的共性特征,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自主学习探索的空间架构。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同属一个单元,主题是“秋”,其中既有古诗也有现代散文,每篇文章都给予秋天不同的精神内涵。本单元的群文阅读,可以通过问题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创作秋景图的形式,分别对每篇文章中秋色、秋意、秋声、秋景、秋情进行对比,在创作出适用于各篇文章的图画中实现情感教学的渗透,实现对诗歌的深层次理解。
        结语:诗歌是情绪的浓缩和表达。中国古诗词文化内涵广博,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对诗歌的分析和讲解要尽可能深入其内涵,以美的视角去引导学生进行体味和研学,尤其小学阶段教材中的诗词,大都是反映时代发展背景的,与当下学生成长体验的过程有不谋而合的体现。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首先自己解析好这些作品,并在尊重学生成长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前人教育教学经验,开展适用性和创新性教学。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年龄特点、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教学,把对古诗词的教学当成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点,为学生提供有质量、有看点、有启发,形式新颖、体验丰富的语文课堂,把对诗歌语言组织特点的教学与的情感教学结合起来,突出对学生体验感的满足,使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和习得古代诗歌文学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运用对古诗词的精神体验,来完成成长的任务,实现大语文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高海迪.浅析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7):11.
        [2]孙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19(35):112-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