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第21期   作者: 滕苹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滕苹
        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高中语文课程作为一门语言类、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培养以及思维品质的培养,以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课堂授课效率的提升。本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就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受传统教育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有着“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习惯,在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情况。在教育改革背景,为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有趣、高效的语文学习体验。
        一、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相较于死板的理论和枯燥的背诵,他们更加愿意在经典文学作品的熏陶中实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尊重学生这一特点,丰富教学方式,尽可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掌握知识。当学生能够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形成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时,在兴趣的驱使下,今后的学习会更加顺利。举例而言,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影视剧《水浒传》中的视频,让学生对教材中讲述的故事形成一个直观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一下对作者施耐庵以及名著《水浒传》的了解。在学生复习整理了这些背景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开展小组合作阅读,让学生分别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对文章进行梳理。在这种独立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开展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语文作为一门实用性语言类学科,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背诵理解课文,掌握必要的语法技能,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更多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在跟着朗读或者记笔记,很少有语言应用表达的机会。基于这一现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定期开展一些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深度体验的过程提升语用能力。举例而言,在学习《雷雨》这部戏剧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完成讲解之后组织学生在班级内进行还原表演。首先,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相关的影视作品,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文字语言与视听语言之间的转化,并让学生把握好戏剧中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特点;然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并鼓励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改变以有利于表演;最后,在各个小组完成准备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依次表演,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了解课文中反映的封建家庭的腐朽顽固和社会时代问题,还能提升对文字语言知识的应用和表达能力。
        三、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高中语文课程不仅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名家作品中受到熏陶陶冶情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为了践行课程标准这一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举例而言,在学习《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掌握重点词句的理解和翻译以及情景交融手法的应用,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以及爱国情怀。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由胜转衰战乱不断,诗人看着满目疮痍的祖国心中无限悲凉。而如今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足幸福的环境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沁园春·长沙》,让学生感受古今爱国人士对祖国的付出和深情,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习完成本节课内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写一篇作文,鼓励学生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明确理想从现在做起为祖国的复兴而努力学习。在这种德育教育下,学生的三观能够不断健全,从而获得内在的学习动力,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工作的开展要勇于求新求变,要以更加专业、高效的课堂组织方式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学习需求。高效课堂的构建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上多要求学生刷了几道题、带领学生完成几篇文章的撰写,而是要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内在学习动力的激发,当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深层次的快乐和幸福感时,那么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参考文献:
[1]付航新.新课改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探析[J].速读(下旬),2018,(1):77.
[2]陈凡静.构建新时代的高中语文高效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9):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