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润物无声 ——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第21期   作者:唐艳
[导读]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统领作用

        唐艳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决定着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而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优秀德育素材,来渗透德育教育。本文首先介绍德育的作用意义,然后结合高中必修一的教学实践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依托教材 、 德育教育;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决定着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是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基本手段。“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构成整体的功能机制,体现了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①而语文学科与德育的内容紧密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语文课堂来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恰当渗透,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健全人格。 成长为更加优秀的人。
        一、 德育的作用和意义
        高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教学体系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杯、 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等方面的考查要求。②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再次把德育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制定的,具有一定的教育层次和目标。德育也要凭借一定的手段和方法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德育的效果。而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


        二、充分发掘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德育素材
        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掘其中的优秀德育素材,来进行德育渗透。下文就以人教版高一语文课本为例浅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例如:第一单元诗歌单元,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可以让学生在领略诗词的魅力,陶冶情操的同时,去感悟毛泽东那一辈革命先辈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革命豪情。让我们当代的青年们也应该从小树立大志,对国家、对社会有责任意识,有担当精神。《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人艾青在狱中献给自己乳母的赞美诗,通过此诗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第二单元古代散文单元,《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借此我们可以展开讨论,为什么烛之武在“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抱怨中,最终选择“退秦师”?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在讨论中明白,在大是大非面前应该以国家为重,敢于担当,急国家之急难。《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赴死让人感佩,荆轲是否该去刺杀秦王却在学生中引起了争论。老师此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荆轲刺秦中这一行动是否正确,荆轲的剑术是否精湛姑且不论,但荆轲所表现出的胆识和无畏牺牲的精神,还是值得后人歌颂的。
        第三单元学习《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刘和珍一个性格温和的学生却不惧生死,自行向执政府请愿,年纪轻轻的一个女子却什么都不怕,甘愿去为祖国赴死,让学生认识帝国主义列强以及封建军阀的残忍无道,感受到刘和珍的爱国情怀,再通过一些名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刚正的品格、高尚的正义感以及嫉恶如仇的精神。最后再给学生播放我们现代生活的美好,在两种社会环境的对比之下,让学生感受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之情。《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让我们感受到梁任公先生的巨大人格魅力,铭记了他声情并茂的课堂,同时也深受先生包含深情的家国情怀的感染,当然作者对于梁启超先生深含的一份敬仰和崇拜,也值得我们现在的中学生把尊师重教的精神加以发扬。
        三、总结
        语文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是陶冶人性、建构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的摇篮。高中语文中含有很多优秀思想内涵的文章,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纵向扩展,结合现代化的德育要求,把与德育相关的思想巧妙地融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但老师一味的机械式灌输有时反而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语文课的德育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参与达到真正实现语文德育的目的,在教学中通过语文课堂讨论、写作训练等活动,让学生深刻地认识自己的行为,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把与德育相关的思想巧妙地融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的各项环节、各个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①②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