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
四川德阳外国语学校幼儿园 618000
美者,悦己悦人也。今天说的美,不只是外表,更重要的是一个人从内到外散发的一种品质,一种精神、一种行为,让身边的人觉得他很美,喜欢和他接近和他相处。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最成功的莫过于让幼儿成为“美”人,不光因为自身的修养、彬彬有礼,让身边的人觉得自己“美”,自己也通过这种“美”的行为,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与快乐,自己生活得“美美的”,有强烈的幸福感,在生活中充满了自信与从容。
一日三餐,这是一件每天每人都必经之事,也是孩子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让每一个孩子好好吃饭,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心愿。如何好好吃饭,却是很多家长乃至老师比较迷惑的问题。基于此,我们特对孩子的就餐礼仪进行了研究,形成了就餐的系列课程体系。
就餐礼仪课程设计背景
(一)在幼儿园开展就餐礼仪重要性:从就餐礼仪看人品和个人修养
曾看到很多相亲、同事相处的故事,很多矛盾都是从就餐开始出现不和谐端倪的。一个人在吃饭的过程中,从入座开始,座位的选择、点菜会不会照顾旁人、如何挑菜、有没有给旁人布菜、添加茶水饮料时对服务员的态度、买单时的表现等,这个人的言行举止,不自觉的一些自然行为,往往折射出这个人的为人处世、心性品德及修养。
(二)何为就餐礼仪?
就是一个人在吃饭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和规范。具体来讲就是从吃饭入座开始,到如何取餐具、如何夹菜、如何咀嚼、如何和餐桌中的人互动、进餐完毕如何收纳等,在吃饭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皆有礼仪和要求存在。
(三)幼儿就餐现状:
在目前看,我们的幼儿在就餐中有以下行为表现:挑食,就餐时喜欢讲话的现象;有的孩子吃饭时,桌面地面掉了饭粒菜渣,全然不管,甚至用脚去踩;有的边吃边玩、边看电视边吃饭、家长不仅喂饭,还追着喂;吃得过于精细;坐姿歪扭、甚至趴到餐桌上抓菜;翻菜、自己喜欢吃的就使劲挑甚至一个人吃完,过河选菜;吃饭吧唧嘴,吃饭发出声音、张嘴嚼饭菜,龇牙咧嘴不顾形象家人未上桌,或未到齐,独自进食,不管未上桌的。乱扔餐渣,餐后桌面地面一团糟。
(四)就餐礼仪的历史文化:
自古中国就是个礼仪之邦,中国文化源远流长,“餐桌礼仪”由来已久,古来就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的说法。对就餐就有严格要求,有相应的“规矩”,比如:
(1)请长辈先入座,自己入座后不随意走动,坐姿自然端正,双腿平放。
(2)等长辈先拿碗筷后,自己再拿碗筷,长辈未落座、未动筷,其他人不得先吃。
(3)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尽量不发出响声,不吧唧嘴。
(4)不把筷子、汤勺放在口中吮吸,不把筷子直立插在饭碗中。
(5)挑离自己近的一边的菜,不挑食,不偏食,合理饮食;不翻菜、拨菜。不用筷子在盘中翻上翻下,犹豫不决,不可夹了的食物又放回原处。
二、就餐礼仪课程总目标:
1、在生活中感知就餐礼仪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
2、在进餐过程中,学习进餐的正确方法。
3、通过日常具体实践,在生活中不断巩固就餐礼仪的具体要求。
4、具有珍惜他人劳动成果和爱惜粮食的意识。
5、逐步将礼仪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自然行为,具有社会公德心,提升自身修养。
6、让幼儿的家人关系更加和谐,家庭生活更加美满。
三、就餐礼仪课程框架
通过对幼儿生活的分析和幼儿的实际情况,目前把就餐礼仪的教育内容分为:
内容 目标 活动建议
集中活动 就餐礼仪知多少 了解就餐的基本礼仪:不用手抓饭菜,不挑食,保持桌面地面干净,安静就餐等。 以儿歌故事和儿歌的形式,了解就餐礼仪的重要性和有礼貌的做法。
爸爸妈妈,你们先请 学习家庭就餐礼仪的正确行为:长辈先吃,等一家人都到齐了再开饭,饭后和成人一起收拾整理餐桌、餐具。 1、学习故事:孔融让梨
2、视频学习:不吃饭的小猴子
3、情景表演:好好吃饭的小狗
朋友聚餐的礼仪 了解朋友聚餐时的礼仪要求如:喜欢吃的食物浅尝辄止,不霸菜;别人夹菜的时候不转动餐桌 1、谈话活动:和朋友聚会时,我是怎么做的(父母时怎么做的)
2、公勺公筷的使用,疫情时期特殊的就餐模式等
生活活动 幼儿园集体就餐礼仪 在幼儿园午餐、晚餐等就餐环节中,习得集团就餐的礼仪要求。 在每天两次的生活实际操作中不断巩固和练习就餐礼仪要求,逐步习得就餐的良好习惯。
我会吃点心 幼儿园取、吃点心的正确操作模式和基本方法、要求 在每天的取、吃点心与水果中,进行练习,让幼儿感受分享和为他人着想的快乐
我的牙齿白又白 幼儿掌握漱口的正确方法,养成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教给幼儿正确漱口的方法:漱口杯摆放的位置固定、杯子接半杯水、漱口水在嘴里咕噜三次后埋头将轻轻水吐在水槽中,可以反复漱几次口,漱口水不能吞进肚子里等。
家园共育 家庭就餐礼仪 1、让家长了解提前理解就餐礼仪的教育意义和价值。
2.指导家长了解就餐礼仪礼仪和要求。 开展就餐礼仪的培训和专题沙龙,从就餐礼仪的重要性、意义、要求等对家长进行就餐礼仪的培训。并开展家庭就餐礼仪的配合讨论,形成家庭配合指导的具体方法。
公筷的使用 为防止病从口入,培养幼儿在集体就餐时,使用公筷取餐的习惯。 在家中尝试着使用公筷公勺,外出聚餐时,坚持使用公筷公勺,并把使用公筷的好行为,辐射到幼儿的亲朋好友
能干的小帮手 1.培养幼儿在家中,养成和成人一起进行餐后整理、餐具收纳的好习惯。
2.培养幼儿的家庭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 在家中要求幼儿每天都参与餐具的准备、摆放,分餐等,就餐结束后和成人一起进行餐桌打扫和餐具清洁,如洗碗、擦桌子、扫地,坚持餐后漱口等。
四、系列活动的效果与价值:
(一)培养了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与就餐礼仪。在就餐礼仪习得的过程中,让幼儿知道了就餐礼仪的要求,做到细嚼慢咽不挑食,不偏食,坐姿端正,享受到美食带来的美好感觉。于他人,不影响,不打扰,于自己,有良好的就餐次序和社会公德,于己于人都是带来的感觉都是美好的。
(二)在就餐过程中,为他人着想,处处关心他人,得到了同伴的高度认同,提升了幼儿的无意识交往能力,情商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三)自信心得到提升,生活幸福感强。由于有了良好的就餐礼仪,每一餐吃饭都是心情愉悦,在家人、朋友中有良好的个人形象和良好的口碑,自己身心愉悦,形成良性的行为提升模式,在每一餐的餐前准备和餐后整理中,自理能力和主动服务的意识得到锻炼,动手能力不断发展,也在他人的肯定中收获着正向评价,幼儿的自信心在极大满足中不断提升。
(四)初步具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习得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示范、观摩,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意识,在一餐一饭中逐步萌芽。
(五)通过就餐礼仪的培养,让每个家庭更加和谐稳定,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承。
幼儿所对应的家庭里,成人的就餐礼仪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改善,家庭成员间相互体谅、相互关心,夫妻之间、父母之间,都感受到了来自对方的关爱和温暖,呈现出父慈子孝的生活状态,家庭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国民素养得到提升。
民以食为天,让我们以“一粥一饭”为基础,不断修炼自己的个人礼仪,让自己生活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