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丽
浙江省温州市城南小学 325000
【摘要】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又是思维的内容。在本文中,以非连续性文本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做了全面的研究与分析。首先,简单阐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与基本特征。非连续性文本既是学生阅读时的文本材料,又是把握整体内容、提升阅读能力、提高思维水平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其次,具体介绍了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与思维发展的内在关联。最后,笔者提出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培养思维能力的三种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是个体成长的关键阶段,是认知、思维与能力发展习惯养成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做好核心素养教育渗透对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种情况,在本文的研究中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下对小学依托非连续性文本促进思维发展的具体教学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非连续性文本首先是一种文本形式。其次,文本的非连续性包括了两个方面,既有形式上的不连续,也有内容上的不连续。在形式上,不再是以句子为基本构成单位所组成的阅读材料。有表格、文字、图片等多种语言素材。内容上,不连续的句子、段落、文章呈现的文本形式存在间断性,没有固定的阅读顺序。但他们的逻辑思维是连续的。与连续性文本相比,非连续性文本由于加入了图表单等元素,使用了链接等手段,形式上呈现出简洁明了,形象丰富多样,易于比较等特点,表现手法上具有非线性跳跃型,概括性,客观性,复杂性等特征,功能上则具备了生活化,情境化,实用化等特质。
二、非连续性文本运用与思维发展的内在关联
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本质上属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非连续性文本运用与思维发展提升的关联,说到底就是语言与思维的关联。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包括非连续性文本读写在内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必须凭借、依托思维,以非连续性文本形式进行的语言建构、运用又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提升。 因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强调通过语言的运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因为自身的特殊形式和特别的表现手法、组合方式,非连续性文本的运用具体关联、指向的是如下思维类型:
1.聚合思维
聚合思维又称收敛思维,求同思维或集中思维。它的特点是使思维始终集中于同一方向,思维条理化,简明化,逻辑化规律化。归纳和演绎是聚合思维最核心的思考方式,归纳是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律。演绎则是从普遍性规律推导出个别性规律。归纳也好,演绎也罢,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
2.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放射思维,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成多为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3.框架思维
用框架来系统思考与表达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框架思维?举个简单的例子,房子由屋顶、四壁和地板成,但仅有这6个元素是构不成房子的,需要清楚这6个元素之间的联系、位置。房顶是在最上面的,四壁要成长方形的四边在下面支撑着。这是房子的本质属性。根据建筑材料的不同或各自相互位置的不同可以做成不同抗震程度及不同形状的房子,这就是框架思维的流动性。
三、如何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培养思维能力
1.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对学生阅读的要求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即要求学生具有概括归纳能力。但现实状况是,学生常常在读完以后无法流畅地表达对文章的感知。借助非连续性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2.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用上面中高年级收集冠状病毒资料的例子。四年级的学生小组成员里有的搜集了每天各省市的确诊人数,每一天数字的变化。有的记录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名称的变化。有的记录生活中人们的变化,生日宴会取消,旅行计划破灭,各大店面关门,冰箱里的库存减少,桌子上少了新鲜的水果,看电视也成了日常。有的记录家门前的小路等。这些记录有图片、文本语音等,将这些资料合起来就是一份非常全面非连续性性的新型冠状病毒资料。
再比如,教师在上四上语文统编教材《一个豆荚的五粒豆》一课,初读课文后问学生:读完你有什么特别想了解的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写在便利贴上,贴在相应的位置。经过两次提问,学生提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彼此之间都没有联系。很多天马行空的,不着边际的,甚至没有意义的问题。思维经过这样的发散以后,高质量的提问才会慢慢浮出水面,高质量思维的运作也就可以慢慢展开。这些问题以非连续性的文本呈现在便利贴上,构成了发散思维的可视化。
3.运用非连续性文本,培养学生的框架思维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但 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些课文内容篇幅较长,亦或没有一条线索或主干帮助他们理解。如果借助非连续性文本,就可以在教学中删繁就简,使学生思路清晰,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如《去年的树》一文,复述文本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借助图1表格,可以帮助学生复述这个童话故事,感受童话的魅力。借助表格,学生抓住不同地点以
图1
及文中鸟儿与树、树根、大门、小女孩的几次对话,走进鸟儿的内心世界,凸显文本重点,无形之中构建了复述的支架。学生在完成表格后,根据表格讲一讲这个童话故事,学生轻松自如。尤其是文中的几次对话,在学生的复述中都能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效果甚佳。
框架思维让学生的复述变得容易。将长长的文本变成短短的几句话。生活中的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信息,我们需要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如何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为自己所用呢?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框架思维。这个框架不是一层不变的,需要用我们不断得选择、改善或构架,为了更快速、更全面、更深入地将系统思考和表达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美]约翰·D·布兰斯特福.人是如何学习的[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8):48.
[2]王世民.思维力:高效的系统思维[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0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