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向农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实验学校 516100
摘要:在现阶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想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其教学的价值,多组织开展一些辩论活动是不错的选择。为此,教师在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当中,既要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质疑,创新具体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欲望。又要深度研习教材,寻找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主要辩论题材,并以此来组织开展具体的辩论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辩论的过程中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辩论活动;教学价值;实现路径
从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情况来看,在辩论活动的组织和开展过程中还是有不少的问题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强调的学生对于一些基础性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至于辩论活动的开展则很少去关注,也很少借助辩论活动的开展来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初中学生主动参与辩论活动的兴致和动力不高,在平时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习惯了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模式,进而导致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踊跃性不高,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的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希望能够为借辩论活动开展,促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实现提供一些方法上的参考和建议: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进行质疑
在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其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兴致和动力,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探索的过程中养成一定的质疑精神。因此,教师在展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当中,还需要多借助问题情境的创设来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质疑。
例如,在《尊重他人》一课的教学当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些在日常生活当中尊重和不尊重他人的例子,让学生试着想一想,如果自己是这些例子当中的不被他人尊重的角色,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并试着在课堂上进行阐述。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并试着让学生彼此之间提出并解决“我们为什么要尊重他人”以及“在交往中一定要尊重他人,那么怎样尊重他人呢?”的问题,以此来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深度分析教材,寻找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主要辩论题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的推进和践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和提升,并致力于借助一些可行的方法和手段来指导教学工作的展开,以期助力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而想要真正实现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教师深度分析教材,积极从教材当中寻找主要辩论题材,以此来指导辩论活动的顺利展开。
例如,在《网络改变世界》一课的教学当中,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生活小调查的方式从自己是否每天都接触网络、自己用到过哪些网络设备等对本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的数据进行搜集和整理,通过总结而得出网络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性。随后,教师可以带领深入学习和了解网络的特点,了解网络所带领的各种便捷服务,并试着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没有了网络,我们的社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从而让学生对于网络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最后,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找出本节课的辩论题材,着重让学生就“网络的利与弊”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辩论,从而在辩论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
三、开展辩论活动,最大程度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想要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学的价值,单凭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上的一些知识内容的分析和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教学内容和具体的辩论活动得以联系起来,依照教材内容多去组织开展一些辩论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实际辩论的过程中巩固已知的知识内容。为此,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就需要重视辩论活动的开展。
例如,在《开放互动的世界》一课的教学当中,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就本节课的相关知识内容向学生进行讲解阐述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次具体的辩论活动。在本次辩论活动当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正反两个小组,其中,正方需要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方向进行论述,而反方则需要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进行论述,从而在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中对于《开放互动的世界》一课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最大程度的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想要借助辩论活动的开展来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其不仅需要教师分析和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客观规律,有意识的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采用一些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和参与课堂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授课。同时还需要教师加强自身的建设,努力提升自身组织开展辩论活动的能力,以此来助力于道德与法治教学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宗红华.如何提升初中思品课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10):120.
[2] 张虹华.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读书文摘,2017(16):55.
课题论文(2019YQJK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