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努尔·拜合提
新疆喀什市深喀第二高级中学844000
摘要:现阶段,教育对高中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具备学科素养,而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语文来说,则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并且在遇到语文问题时能够通过分析和思考自主解决。鉴于此,本文将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策略进行探究,希望可以为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思维;培养策略
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更迭变换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基础的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之外,还需要积极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语文思维并学会运用语文思维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受到应试观念的影响,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语文思维进行锻造时仍然会出现思维观念陈旧,锻造方法过于老套以及语文思维培养内容不切合实际等问题,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严重的阻碍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开发脚步。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脚步以及学生的实情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深入探索学生语文思维的锻造方式,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
一、高中学生语文思维锻造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师思维观念陈旧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极大的升学压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部分高中教师在教学时仍会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断的给学生增加学习任务,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学科成绩的提高上。事实上,这样陈旧的教学观念并不符合现代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仅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只能依照老式和固化的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限制学生观点和思维的迸发。这样,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养得不到实质的发展。
(二)语文思维锻造方式过于老套
在多年来教学习惯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已经形成单一固定的授课方式,仅仅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背诵,再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进行巩固,最后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核心内涵。这样的教学形式十分老套,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无法主动的选择学习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无法在课堂上得到表达和释放的机会,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只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进行教授,无法激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甚至还会消磨掉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枯燥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不仅不利于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还会降低课堂效率,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无法将学习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三)语文思维培养内容不切合实际
语文学科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素养,其中的精神内涵是古人几千年的生活经验中总结的精华,与生活实际和本质内涵密切相关。然而,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时只注重讲解课本上的知识点,仅仅对教材中提到的中心思想进行挖掘,并没有联系其对实际生活带来的启示进行拓展,这样,学生学习到的知识点是空泛而没有支撑的。缺乏实际生活的解读,不仅会加大学生的理解难度,还会使学生的思维空洞缺乏实际支撑点,不利于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坚持积极主动态度
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趋近于成人,正处于思想观价值观的成熟时期,教师需要在这一时期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思维,使学生具备这项能力并能够用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为学生未来的发展铺垫良好的道路。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学生的学习面临极大的挑战,这也使得部分教师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时忽略了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
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上,通过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实现切实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学《雷雨》时,不能仅仅教给学生文章中基本的生字生词,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让学生明白该如何分析这种文章。因此,教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通过多媒体为学生补充和拓展相关的背景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更多知识背景的支撑下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同时,教师还应该结合课本重难点,以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目标为指导,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加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二)丰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模式
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这个过程既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素质,又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丰富的教学模式以及合适的学习方法,三者缺一不可。因此,作为教师来说,要将教学心力放在改善教学模式上,针对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的理解教材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学生解决语文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故都的秋》时,可以将故都的秋的景色通过多媒体以图片,视频或者音乐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为学生渲染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氛围,使学生沉浸在氛围中,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内涵的理解。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氛围的影响下朗诵课文,并围绕文章中心向学生提问“作者通过哪些景物品味故都的秋?”“作者在写作时,为什么对魂牵梦萦的景色描写一笔带过,反而着重描写牵牛花、华瑞、秋蝉呢?”这样,氛围的营造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体验,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思维发展
兴趣是促使学生将热情投注于学习上,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收获知识的一种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想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愿意学习并能够从学习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增长,可以实施探究式教学模,通过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学生在兴趣以及强烈探究欲望的推动下主动探索,产生求知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祝福》时,可以将班级学生按照座位顺序分为四人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祥林嫂发生了几次变化?”“为什么祥林嫂在短短几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祥林嫂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等问题进行讨论。这样,问题的提出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让学生想要知道后面发生了什么,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学生的语文思维在自主的探究活动中可以得到良好的锻炼。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思维的锻造和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解题意识。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坚持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丰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模式,实施探究式教学,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意识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学生将来成为对社会有正向推动作用的人才铺垫良好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梁正军.高中语文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新作文:教研,2018,(1):47-47.
[2]林志强.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考试周刊,2017,(78):53-53.
[3]乔方方.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