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泽坚
慈溪市掌起镇洋山小学
摘要: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门新兴的课程孕育而生,即小学科学学科。在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学科已经具有相当牢靠的理论基础,并且具有很强的学习意义。在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下,新的社会环境逐渐加强了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视,但是在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因此,本文结合实际讲学经验,就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进行探究,望对广大小学一线科学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性研究;策略对策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学科作为新课改下出现的一种针对学生科学素养能力的相应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现阶段的小学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于学生的教学内容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化类的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其与其他如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的是,科学课程以实验操作为教学基础,通过科学实验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课程。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实验的对象往往是更为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事物,因此,开展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加强科学课程的有效性建设,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为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概念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谓有效性教学主要针对的是以往传统教学理念下低效的教学手段,以便更好地顺应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生为本的教学要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时刻遵循学生的实际身心发展规律与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改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果,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其既定的教学任务,实现科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结合小学生实际身心发展特点而言,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较为优秀,且好奇心强烈,对新奇有趣的知识往往能够牢牢记在大脑之中,如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来为学生进行授课,那么学生的科学能力便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在开展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作为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实际教材内容,为学生编排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二、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创建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科学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课程教学有效性途径之一便是为学生构建有效的教学情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科学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利用简练的语言向学生阐述科学知识原理,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进而使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情景教学过程中。另外,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学会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贴合学生的好奇心理为学生营造相应的教学情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在设置各类教学悬念问题的时候,应当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对于科学的知识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其次,在开展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更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实验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有效的科学实验,能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科学知识内容,相较于课堂理论知识讲述而言,其更具直观性、生动性,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科学实验的过程当中。
因此,在进行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实验情景,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实验演示的环节,能够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科学知识中的奥秘所在。
例如,在进行一年级上册《植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便可以融入实验环节,向学生们展示种子发芽的全部过程中,由于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时间,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教学节奏合理安排时间。比如在进行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先组织学生观看如何播种,然后将植物种子放到班级内,组织学生每天进行观察,当种子发芽的时候统一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行在家动手实践,比如让学生培养几株黄豆芽,让学生在家亲自动手实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有力基础。
(二)制定有效知识追问,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进行有效性的提问,进而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科学学习水平。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还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帮助教师及时为学生进行纠正。但是,在实际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很多学生担心自己的提问会遭到教师及同学的嘲笑,以至于心生畏惧,不敢进行课堂的提问,而部分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错误做法更是加剧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及困难进行有效地提问,从而导致学生的科学学习效果直线下降,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建设。基于此,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转变这一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对于自己遇到的问题敢于提问,敢于钻研,同时对教师自己的观点也要具有质疑权威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使学生通过科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生活实践能力。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实际科学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顺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以生为本的教学需求,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而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堂知识的讨论当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制定问题讨论内容时,应当在此之前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并在制定教学讨论内容过程中遵循学生个性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进行知识的讨论中更加开阔思路,敢于探索,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二年级下册《磁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并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学习差异将其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小组当中。然后教师应当对本课内容进行全面的研究,找出其中的重难点内容,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学生展开学习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展示给教师。比如,教师可以根据磁铁的扩展运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学生基本掌握本课知识以后,向学生提问,比如“同学们,大家讨论一下,根据磁铁的特性,我们可以将其运用到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并能够为我们带来何种便利?”以此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种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讨论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时刻将新课改下的教学原则作为自己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性,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同时,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当不断研究科学知识,并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结合小学生实际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构建有效的科学学习环境,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矫洁.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对策[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1):90.?
[2]任艳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8,(12):124.?
[3]吕小狄.探寻小学科学教法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