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积极性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第21期   作者: 王红霞
[导读]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学科。

        王红霞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二中学   472000

        摘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学科。学生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能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品质,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才。而在长久以来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十分单一,在课堂中只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宏观地陈述,不能够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的感受和具体的了解,难以让学生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改进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学生  学习  兴趣
        初中生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快速的变化中。容易产生各方面的问题。同时,学生对于个人的理想有了强烈的追求,对于社会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对此,培养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才能够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集体、以及社会的关系,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引入丰富案例,提高理解的具体性
        在长期以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普遍只是对课本中的理论进行单纯地讲解,然后勾画重点让学生反复记忆。这样就造成学生完全将道德与法治学科当做一种背诵的任务,难以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拓展教学内容,运用丰富的案例来解释相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具体的了解,有效培养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时,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具体理解所学内容。比如,在学习了法律的概念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我国有哪些法律呢?”在学生好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法律有《宪法》、《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等。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大家知道这些法律各自有什么区别吗?”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的总章程,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我国最主要的法律渊源。而《刑法》以及其他法律都是以《宪法》为原则制定的。又比如,在学习了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大家知道的道德有哪些呢?”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论语》、《弟子规》等传统典籍,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进行具体了解。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案例丰富的知识素养,提升学习兴趣。
        二、进行画面感受,提高学习的生动性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很多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很多的知识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发挥想象,对相关知识进行生动的感受,以此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画面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相关画面,生动体会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有趣性。
        例如,在学习《多彩的职业》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情景体验的方式对课本知识进行生动学习。比如,在上课前,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大家都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职业呢?这些职业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发言,对各个职业进行介绍。比如,对于司机这一职业,学生可以说出它能够方便人们的出行,进行货物运输;对于厨师这一职业,学生能够说出它能够为人们奉献美味的食物。之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进行画面播放,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业。比如,教师可以播放关于程序员工作的画面,学生在观看程序员设定程序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出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又比如,可以播放飞行员飞行的画面,学生能够激发出对航天事业向往。

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大家喜欢哪种职业呢?职业有没有好坏之分呢?”对此,学生可以联想生活中的各个场景,发现每种职业都在为人们的生活作出贡献,都是社会所必需的。从而能够树立职业平等观。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画面深刻理解所学知识,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展开自由讨论,提高学生的互助性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各方面的知识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此同时,学生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而羞于表达。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之间展开交流,倾诉自己的苦恼与存在的问题。以此让学生相互帮助,实现共同成长。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身的关爱,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此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网络生活新空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展开交流,解决存在的疑惑和问题。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各自的上网习惯进行交流。比如,一些学生可以交流自己利用网络浏览学习资料、观赏有意义的电影、向远方的亲人发送慰问信的经历,一些学生可以交流自己利用网络进行购物,关注新闻动态的经历。从中体会到网络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其次,学生可以对自己存在的困难进行交流,商讨解决的方法。比如,一些学生可以倾诉自己的网络依赖症。其他学生可以给出一定的建议。比如可以让这些同学经常参加户外锻炼,多进行看书学习等。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比如,让学生严格制定上网计划,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等。以此解决学生的网络依赖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与教材知识进行对照,以此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能够运用道德与法治学科交流心声,解除自己的困惑,有效提高学习兴趣。
        四、积极进行实践,提高学习的运用性
        一直以来,道德与法治教学也难脱应试教育的窠臼。教师普遍只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能够让学生具备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意识,难以让学生体会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广泛运用,创造一定的成绩,从而让学生深入感受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解开情绪的面纱》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广泛运用本课知识,促进自身更好地生活。比如,当学生发现他人对自己出现不愉快的情绪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影响情绪的因素这一知识点来解决学生的问题。首先,学生可以知道人的情绪受到个人的生理周期、对某件事情的预期、周围的舆论氛围、自然环境,周围情况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之后,学生可以再次回忆自己与对方所处的情景,从而正确找出对方情绪不愉快的原因,解决双方的误会。又比如,当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而心情低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调节情绪的方法这一知识点来改进自身的心理状态。比如,学生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让自己产生乐观的心理。其次,学生还可以与教师、家长进行交流,向师长寻求安慰与帮助。另外,学生还可以参加体育活动,消除自己的低落情绪。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能够不断巩固所学知识,体会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有效提升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道德法治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丰富的案例详细解释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通过画面生动感受所学知识、组织学生展开自由讨论,相互解除困惑以及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等方面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乐趣,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苏开结.基于生活化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7(37):13.
        [2]齐笑蕾.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7.
        [3]张蓉.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苑教育,2017(04):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