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成
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金河镇小学 614000
摘要:课堂是教师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展开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一场所中学生是主体,自主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建构。而在新课改教育理念提出后,传统科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高年级科学课程的教育需求,对此,在现阶段的科学课堂上,教师应当从备课环节出发,做好各项教学活动的优化,从而逐步打造优质科学课堂,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获得最大的教育收益。
关键词:小学科学;优质;导入
小学科学课程担负着启蒙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使命,也在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为了真正将小学科学课程的价值发挥出来,教师应当主动地转变传统科学课程的教育思想,优化科学课堂的教育理念,在不断调整传统高年级科学课程的教育结构中,带给学生新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从新颖的教学体系中,进一步调动自身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从而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获得理想的教育结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精准备课,奠定基础
备课是教师在正式进行教学前所做的准备活动,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本上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也会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等进行安排,以便在按部就班实施教学活动中,逐步落实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真正地提高教学的品质。然而,在当前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存在许多教师将目光完全聚焦在课堂教学的情况,致使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时,无法做出及时的反应,错失最佳的教育机会。所以,在当前高年级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备课环节,主动地从多个方面进行教育准备,为优质科学课堂的生成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在《馒头发霉了》中,教师就可以从学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以及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多个方面出发,进行有效的备课。首先,教师先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指出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情况,以及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储备情况等,并将此作为实施备课活动的基础。其次,教师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析,指出“霉菌的种类”“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原因”“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等内容,是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紧接着,教师设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指出对学生的期待。最后,教师再综合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以便在有序实施教学活动中,逐步提高教学的实效,真正打造优质课堂。
显而易见,教师重视备课活动的开展,主动地从多个角度进行教育准备,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在有序实施教学活动中,逐步落实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优化导入,调动活力
如果说备课活动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那么课堂导入活动就是教师在课堂施教中的第一个环节,课堂导入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在对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能够直观看到,当导入的方式相对灵动、有趣时,学生也会主动地转变自身的学习状态,将目光从课下转移到课上,产生对新课知识进行主动探究的动力。所以,在为学生讲解高年级的科学知识时,教师也应当充分重视导入环节的重要性,主动地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进行导入环节的优化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
例如,在《铁钉生锈了》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实物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激活学生对新课内容进行探究的活力。首先,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向学生出示一根生锈的铁钉,并让学生对这枚铁钉进行观察,使得学生在自主观察的过程中,主动地将注意力从课下转移到课堂之中,点燃对课堂内容进行探究的动力。随后,围绕生锈的铁钉,教师向学生提出“你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生锈的铁制品呢?”“已经生锈的铁和没有生锈的铁之间有什么不同呢?”等问题,促使学生伴随这些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探究,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更加积极地进行新课内容的学习。
显然,课堂导入环节的优化设计,可以让学生从生活实际物品出发,降低对科学知识的陌生感,主动地走进科学课堂之中,以便在持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增强对科学知识的建构质量。
三、合作探究,强化主体
合作学习活动是新课改教育理念中所推崇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不仅能够颠倒“师讲生听”的传统教育结构,其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所以,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指导中,教师也应当主动地利用合作活动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分析,促使学生在与他人进行探讨、交流时,能够真正地深入科学的世界,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深度解读。但是,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分组的方式等合作细节,会影响学生合作的效率,所以,教师应当有意识地优化科学课堂上的合作细节,切实地发挥合作活动的优势。
例如,在《地球的形状》中,教师先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分析,指出“让学生通过收集地球的资料提出一些与地球有关的问题,使得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等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随后,结合上述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自主搜集资料,并在小组中进行分享;提出相关问题,并依靠小组的集体智慧进行解决”的合作学习任务。紧接着,教师按照学生的实际科学素养发展水平,以优势互补作为分组的原则,安排各个小组中的成员,使得每个小组中的学生之间可以形成互助的结构。在分完组后,学生自主进行材料的收集和分享,并围绕材料提出自己的问题,以便在交换彼此意见的过程中,促进问题的解决,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但是,在学生进行合作时,教师也应当意识到学生的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之中,在学生遇到瓶颈时帮助学生解决难题,推动合作活动的进程。
不难看出,教师对合作活动的细节进行优化、调整,能够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促使学生在强化自身主体地位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科学的世界,真正地掌握科学知识,解决科学探究中存在的问题。
四、优化评价,引导反思
教育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然而,在以往的科学课堂上,都是教师单向对学生进行点评,使得评语带有教师的主观色彩,学生很难真正站在更加广泛的角度对自身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以至于制约了学生的改进和学生的成长。所以,在组织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后,科学教师应当主动地改良传统科学课堂上的评价结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之中,促使学生在获得多样化的评改意见中稳步成长。
例如,在《看星座》中,在教师为学生介绍了“恒星”“星座”“银河系”的概念,并为学生讲述了银河系的位置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北斗星、北极星等,并让学生利用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随后,教师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促使学生可以从同伴的评语中认识到自己在听课状态、知识理解上存在的问题,从而结合同伴的意见,改进自身的言行。紧接着,教师再从自身的专业化指导意见出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等进行点评,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中,督促学生的改进,促使学生在不断弥补自身知识缺陷、调整学习状态中,为之后的学习铺垫基础。
基于上述案例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评价环节,能够让学生收获更多的改进意见,促使学生在同伴的建议、教师的指导中,进行针对性的改正,为之后的有效学习打下良好根基。
总而言之,优质高年级科学课堂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简单地依靠三言两句就可以实现的,所以,在未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时,教师应当继续彰显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的价值,在吃透教材、领会课改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高年级科学课堂上的教学形式,及时地改进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行为,以便在不断调整中创建出一套完善的科学课程教育结构,在有效改善教与学的关系中,逐步达到理想状态中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巫金华.小学科学课堂中高效教学模式的构建之构想[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0):59.
[2]姚伍生.浅谈如何实现小学科学高效课堂[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26):37+39.
[3]戴启旭.让小学科学教学妙趣横生[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