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谭纯志
[导读] 本文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现象进行了分析

        谭纯志
        巴东县清太坪镇白沙坪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对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现象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作者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各位同仁的共鸣。
关键词:数学教学 问题 教师 学生
        通过对辖区内两所农村中学数学教学调查发现,数学教学中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现象长期存在,甚至个别学生因厌学而弃学。现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现象加以汇总,简要说明 我的处理方法,希望各位同仁能批评指正,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教师层面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应对策略
        1、情境创设注重“趣味”而不注重“数学味”,偏离教学内容,牵强附会,甚至“离题”太远,不切实际。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应有度,不要生捏硬造,刻意为之。应尊重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结构,有些问题找不到适合情境也很正常,因为有些问题来自数学本身。数学教学始终要立足学科特点,凸显学科本质。南京师大单墫教授认为,“数学课的主要任务是教数学、学数学,是解决数学问题,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化为数学问题,这并不是数学的主要任务”。片面联系生活实际,一味地强调课堂教学要创设情境,可谓逐末舍本。情境创设只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手段,是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吸引的课堂教学中的手段,我们不能舍本逐末,为了“情境创设”而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数学问题是载体、思维发展是主线,在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才是终极目标。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首要考虑情境的数学认知价值以及与教学目标的关联性,不能出现剑走偏锋、片面联系实际的现象。
        事实上,并不是每节数学课都能够创设情境,也不是每节数学课都需要创设情境,更不是每节数学课所创设情境都能起到良好效果。对于许多数学课老说,从学科知识本身或联系的角度进行课堂导入,或采取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方式来引入,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更高的教学效益。
        2、教学目标不明确,对课标理解不透彻。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但多数教师过多的偏重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目标完成,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导致课程目标失衡,教学过程简单化、程序化。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训练”,缺乏必要的“培养”,会使学生出现基础和能力的双缺失。
    加强学科学习,提升教学理念,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对照新课程标准,充分理解教材,熟练驾驭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难度,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恰当设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设置作业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在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3、教学方法模式化,缺乏灵活性。有些教师进行备课时,只是把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工,没有进一步探究和挖掘,只“拿来”不“思考”,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缺少“备学生”的环节,对所谓的“经验”和“理念”盲目借鉴,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合作与探究的方法虽然值得提倡,但是它并不是“万能钥匙”,有些问题无需合作与探究,如果用讲授法来完成,更能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获取知识、方法和能力,更能提高课堂效率,如果使用合作与探究的方法,反而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新课改并不是全部否定原来的教学模式,有些问题的解决采用教师的启发引导,合情推理来完成更有效,应视实际而定,不要以偏概全。对教学法的选择,我们首先要对各种教学法进行比较,明确它们的适用范围、可能达到的效果和使用条件,还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深入思考,以便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4、不合时宜的课堂评价。课堂评价最能展示一名教师的“修养和内功”,有些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匮乏,评价肤浅化、琐碎化、过度化,缺乏激励性、启发性,课堂上鼓掌成了主要方式,甚至是有些教师的评价语言带有一定的讽刺或侮辱性,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专家所说“有些孩子是被骂坏的”。如果评价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情感发展,引发灵感的碰撞;不能有效地发挥其诊断、调节、指导与激励方面的功能,那就失去了评价意义。
        所以我们要用适度有效的表扬和委婉含蓄的批评进行评价,而委婉含蓄的批评有幽默式批评和自省式批评两种方式。适度有效的表扬要关注学生的需要与状态,使老师的表扬真正起到激励与促进的作用。该表扬时,慷慨真诚;不该表扬时,守口如瓶。所谓“适度”,就是要掌握表扬的分寸,不随意夸大学生的优点。
        幽默式批评。幽默式批评即寓批评于诙谐之中。用一些充满爱心、智慧的话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让他们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积极投入学习,他们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在课堂上发言。
        自省式批评。“批评的智慧在于让学生成为自我的批评者。”自省式批评的最大优点是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产生的效果往往比较持久。
        课堂评价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使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标准,在一次一次地练习中扬长避短。
        5、学生的合作探究形式化,小组讨论的问题没有价值。缺乏对“大问题”的设置,对课堂问题不能有效地“放”与“收”,“曲解1/3模式”,课堂教学中“找答案”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合作与探究流于形式。
        “自主合作与探究”说到底就是老师要动脑筋,想出各种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积极动脑,积极动手,积极思考问题,激发思维,寻找学生课堂思维兴奋点,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形成一定的积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有效的教学活动应是老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启发式教学是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6、忽视课堂中师生的真实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师生难以进入“角色”,好的课堂资源难以生成。课堂资源应是自然的激发生成,而非刻意的造就。如果不能很好把握课堂交流中的过程状态,让学生有效参与活动,积累经验,反思体验,不能很好将学生的经验归纳总结成数学问题,就会让课堂僵化,课堂资源也就不能应运而生。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情感目标之一,即培养学生对所学学科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态度,也是发展学生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力和合作精神等。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发展。情感不是教学的附属物,而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渗透到教学的内容中去,并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从情感的角度对教材进行选择加工和组织,使其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情感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上与教师积极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享受学习过程,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二、学生层面的几个问题及应对策略
        1、学生厌学,作业质量差,家庭作业缺乏有效监管,家长不配合。现阶段农村初中学生大部分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甚至少部分学生还是单亲家庭,这些孩子长期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长辈的溺爱形成了他们任性、好动的性格,年龄尚小,自制力也比较差,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主动性,加之在家带孩子的家长大部分没有能力辅导学生的学习,特别是数学学科的学习。有一部分家长本身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也能够抓住发展机遇取得了“成功”,所以导致家长的认识也出现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不注重对孩子吃苦耐劳品质及意志力方面的培养,缺乏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有效监督。课堂上,教师的说教及想方设法调动起来的学习兴趣,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就消失了。有些教师形象的形容农村第二胎是个男孩,这样的孩子在学习上就是天生的“残次品”,可见家长对其溺爱的程度。
        不完成作业和作业不认真是整个初中阶段存在的最难解决的问题,学生放学回家便脱离了教师的视线,不在教师的掌控中,不做作业或抄作业现象便比比皆是,特别是周末和假期作业,更是一塌糊涂。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业书写不认真、审题不认真、也不认真检查,稍微有点难度就放弃。很多同学的作业流于形式,每天的课堂教学需要浪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去处理作业,而同时又要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势必造成了课堂教学的简单化,同时也会导致部分认真做了的同学的时间和精力上的双重浪费,以致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也导致学生的学习技巧和动手能力逐步丧失。老师和学生把大量的精力放在的基础技能的教学上,以致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缺失。
        原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某一件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会积极愉快地去参与,而不是一种负担,一般都会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我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对数学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同学一般数学成绩都比较优秀,而且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论他的任务多么繁重,他都会主动挤出时间完成数学的学习任务,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平等互助的学习小组(分组时要特别注意小组的搭配,要有一定的竞争意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氛围)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发挥师生情感作用以及通过风趣幽默的课堂评价,引导学生在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上有所改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2、忽视细节,不注重认真仔细地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缺乏对数学学科严谨性及逻辑性的培养。
        细节决定成败。什么是细节?就是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却十分重要的事情,一件事的成败,往往都是一些小的事情所影响产生的结果。“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是刘备留给他儿子的话。讲述的是,世上的事成败常常在于细节之中,谁会想到在关键的时候会是细节让你出类拔萃,也是细节让你一败涂地。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听课能力,掌握思维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习的障碍,同时注意学生思想的动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3、相当一部分学生课堂“乏力”,常常是以睡觉的方式进行无言的“对抗”。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发力”,才能既能让优生吃饱,又能让中等生吃好,还能让差生吃的了,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改变初中高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上课“熬课堂”的局面,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有理数的加法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4、缺乏必要的“做人教育”,现在的学生,接受“做人”教育的渠道很窄,所以课堂上的“育人”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在平日教学中,数学教育应有的育人功能难以体现,往往只注重对学生“教书”,缺乏有效地“育人”,以至于很多学生无感恩之心,缺乏责任意识、缺乏责任感。
        正如傅树京教授所指出的,教育的真谛在于:首先,教育应该让学生有价值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最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变成有意义、有价值的人。当教育不能使学生产生价值感时,这样的教育就违背其初衷了。其次,教育最核心的价值是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当学生早上醒来时,他期盼来到学校;当学生走在上学路上时,他期盼坐在教室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学习会帮助他渡过难关;当学生产生疑问时,学习会帮助他解决问题。再次,教育应该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让他们有追求幸福生活的信心,产生深层的生活激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二是应该带给学生快乐,这种快乐可体现在评价的结果中,也可以体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没有结果又没有过程的快乐是失败的教育。
        总之,对一个国家来说,一个人的成败没什么影响,但对一个孩子来说,一个人的失败影响的就是一生的命运。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会对未来的结果造成不同的影响,重视教育就要重视细节。
参考文献:
[1]王霞。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国科技博览,2010(04)。
[2]王勇 张小丽。如何避免激励性评价带来的课堂尴尬[J]。小学教学参考,2014(05)
[3]丁长天。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应忽视情感因素[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13(01)
[4]胡静波。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构建互动的数学课堂[J]。文理导航(中旬),2015(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