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 落实语文课教学目标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7月(下)20期   作者:梁景凤
[导读] 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也迎来了一个“知识高度爆炸”的信息时代,

        梁景凤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陈湾小学
        摘要:当人类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也迎来了一个“知识高度爆炸”的信息时代,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教育手段的更新,必然会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产生冲击,形成一种新的模式,这是现代科技和社会信息化对教育的挑战,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基于此,本文尝试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之中,落实语文课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实践研究。我将从以下五方面对运用多媒体落实语文课教学目标所做的研究展开论述,以期能对多媒体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运用有所突破。1、以情激趣、导入新课、公开目标。2、化难为易、学习新知、落实目标。3、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强化目标。4、联系生活、注重实践、巩固目标。5、归纳升华、自我评价、达到目标。
        关键词:多媒体  思维  实践   评价  落实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创设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语文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往往依附于导入新课、学习新知、拓展延伸、活动实践、归纳小结等教学环节中。利用多媒体科学、准确、形象、生动、视野开阔等方面的优势,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以情激趣、导入新课、公开目标
        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有何等重要的意义。语文课一开始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将会给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以及灵活多变的使用方法,可以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例如:设计《可爱的草塘》一课的开始时,采用电影、录像或幻灯投影进行教学,把学生从未见过的新奇有趣的事物:清澈明净的小河,美丽可爱的草塘,用瓢舀鱼的小丽等,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时相机让学生展开:“看完此片段,你想说什么?”问题的思考,会得出“这草塘多么美丽、多么可爱啊!”的体会。这样,一方面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另一方面也较好地揭示了本课的目标之一;领悟草塘的可爱,进行一次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二、化难为易、学习新知、落实目标
    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理解思维能力是重点。利用多媒体,通过音像和声音来表现教学内容,将客观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它的形、声、色等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可以加快学生的感知进程,从而化难为易。特别是教材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观念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在教学过程中,一些重点难点的地方,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同时,教师能否合理地处理教材,也会影响教学效果,其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多媒体教学手段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手段。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播放一段从科教电影《宇宙与人》中选取的关于地球的录像,录像中着重展示在外太空看到的地球的美丽、地球的文明史、人类的家园,体现出“美丽的家园,文明的摇篮”两大主题,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通过网络等收集的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森林、煤、水、石油等资源状况,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再让学生观看一段三废(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所造成的惨剧的录像,引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却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核心问题,再围绕“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核心问题,结合课文,联系身边实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再抓住时机适当给予引导,让学生把大家的观点进行综合与归纳,最终让问题得以很好的解决。同时适时引导学生品读,在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在内心深处产生强烈震撼的同时,让学生怀着激情读出地球的美;在体会到地球是人类的母亲和摇篮的同时,读出地球的可爱;在理解了“破坏了地球,我们别无去处”的同时,读出那种忧患意识和保护地球的责任感……从而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三、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强化目标。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增加学生听和看的机会,有助于增加课堂容量,丰富学习内容,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如《桂林山水》这一课,我在总结桂林山水的特点后,播放有关家乡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有什么异同?你能仿照课文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景色吗?通过这样的设计来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同时进行练笔训练,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达到了强化目标的目的。
        四、联系生活、注重实践、巩固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说(口语交际)、做(语文实践活动)、表演(课本剧)与老师的示范、激励融合为一体,成为课堂教学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把活动从课堂教学中分割出来孤立进行的。
        例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时,我结合本单元实践活动要求每个同学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做一件好事,起先学生就有点无从下手之感。根据小学生年龄小,生理和心理尚不成熟,对事物的辨析能力差,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易于接受形象直观事物的特点,我利用电教媒体的重现功能,把学校里几种学生的典型行为方式,通过录像对学生进行正确行为指导,榜样示范演示,建议大家向他们学习。从而进一步落实了教学目标。
        五、归纳升华、自我评价、达到目标
        一般每节课的最后2至3分钟为总结时间,我的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对照屏幕上的目标进行自查互查,说说自己本节课哪些知识已掌握,哪些目标已达到,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请教等等,为顺利进入下阶段学习铺平道路。
        总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挂图、摄影、录像、学具等视听教学媒体,发挥其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可较好的帮助学生顺利地落实教学目标。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电教媒体与学科整合,把握网络教育平台的使用时机,处理好网络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优势,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理想。现阶段,电教媒体与学科课程整合仍处在探索和实践阶段,只要我们不断地去积极探索,去标新立异,语文教学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语文课教学目标也一定会因此而落实得更理想。




参考文献:杨东红,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湖北电化教育,2004,(4):27、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电化教育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5:14——22、137——159。
作者简介:梁景凤,女,1980年8月出生,职务:教师,职称:小学一级,
工作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陈湾小学,邮编:441111  电话:13094139212  
邮箱:382134772@qq.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