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阅读材料“你知道吗?”开发应用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期   作者: 赵素梅
[导读] 数学阅读是拓展学生数学视野,提升数学思维能力重要的有效途径
 

        赵素梅
        (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
        摘要  数学阅读是拓展学生数学视野,提升数学思维能力重要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教材中呈现的“你知道吗?”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通过“你知道吗?”这样问题的形式,激起学生对数学探究的兴趣。由于数学阅读材料相较于考试的数学知识,是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的一部分内容。我们教师首先要重视起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让数学阅读走进学生的生活,增长学生的智慧,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奇妙与美好。
        关键词:阅读材料   开发   兴趣   
        一、挖掘教材中的数学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材的某个章节后面会有“你知道吗?”,它具有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探索性等,是本单元相关知识的一个拓展,但非学生必掌握的考试内容。一线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研究之中,一则是因为考试的具体要求,教师的日常教学重在落实双基,如果把它放到课上来,会挤占讲授知识的时间,老师担心影响学生的成绩;二则是因为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不均衡,部分教师对于阅读材料也是一知半解,更有甚者闻之未闻,所以这部分内容备受冷落。我常常在思考,如何把这块内容利用好,并加以适当开发应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助力,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1、课前布置预习,搜集“你知道吗?”
        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把“你知道吗?”列入教学内容之中。教材这部分内容篇幅短小,语言简练,缺乏举例说明,还有些引用古代数学著作中的文字,皆用古汉语,学生受年龄所限,学生本身对古汉语的知识储备就不足,加之古籍中的数学专有名词与现代汉语又有所不同,所以学生自行理解起来相当困难。为此,部分阅读材料在课堂上即使让学生读一读,也难以实现其真正的价值。做好课前的预习不可或缺。
        在布置作业时,把第二天学习涉及到的数学史料或数学知识让学生提前查资料,丰富学生的认知。例如:六年级上册学习圆的周长这一内容时,预习要求中加入:阅读第63页的“你知道吗?”,查找《周髀算经》“周三径一”的说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还能了解我国伟大数学家祖冲之的伟大成就。第二天学生是带着自己的认识和困惑来的,课堂上不是让学生把了解到的资料读给大家听,而是老师要把“你知道吗?”巧妙融入到课堂教学的细微处,使学生感受到人类探索圆周率历经的漫长历史和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从而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堂选好时机,巧妙融入“你知道吗?”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发现,老师们通常是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学习新知-巩固新知,一节课从开头到结尾,纯公式推导、纯计算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就被消磨掉了。
        把“你知道吗?”在课中选好时机提出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比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乘法,认识了乘号后,老师质疑:你知道乘号是谁最早使用的吗?此时请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并展开交流,学生还提出了不少新的问题:在没有乘号人们用什么表示乘法?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乘法?带着疑问和思考他们会在课后继续查资料学习,孩子们的探究精神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慢慢培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开发出了完整的数学阅读课。


        3、课后深入思考,开发利用“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不是数学课上的锦上添花,而是真正为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把金钥匙。在某个知识学习结束后,其实会留下许多值得探究和思考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依据“你知道吗?”进行进一步开发,开发出独立的数学课,从而由一个“点”引出一条“线”,这条线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数学思考深处的通道。
        在学习完乘法后,我们开发出了《探寻乘号的足迹》;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后,我们开发出了《画出最大公因数》,让抽象的算法变得看得见;乘法竖式计算单调而且出错率高,我们引进《乘法还可以这样算》,把格子乘法与乘法竖式建立联系,激发了学生计算的兴趣,拓展了计算方法。在学习数的产生后,孩子们对数字的不同表示方法产生了兴趣,我们及时开发出《罗马数字长啥样》,在六年级学习分数后,跟音乐老师一起上《音符中的分数》等,在一系列的课程开发中,“你知道吗?”从看一看、读一读变为了想一想、做一做。学生不知不觉爱上了数学阅读、爱上了思考,更走向了创新。
        二、补充教材外的数学阅读材料,满足学生探究需求。
在挖掘利用教材中的“你知道吗?”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教材内的阅读
材料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我们及时补充课外的适合学生阅读的数学材料,为学生推荐数学绘本和数学报刊,开展多彩的数学阅读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
        借助视频《开讲啦》带领学生认识数学家丘成桐。为什么周长相等的平面封闭图形中,圆的面积最大?二进制与十进制怎么转换?等,视频阅读带你找到答案。数学视频进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好书阅读分享”交流会:假期是进行充分阅读的好时机,每个学期开学初,学生都会把假期阅读的书籍带到学校,配上制作好的PPT进行好书分享,每一次分享都令学生激动,随之而来的借书、换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生被这浓浓的阅读氛围包裹着。“数学阅读达人”评选、“数学阅读书社”成立,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了数学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数学思维,数学阅读伴随学生的成长。
        三、创编多样性的数学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创编儿歌
        儿歌语言凝练、内容明确、富有韵律感。低年级以老师创编为主,学生主要是识记,帮助学生掌握方法,便于运用。到了中高年级,一节课要结束时,学生能根据所学的内容自主编写儿歌,其实就是把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儿歌的形式进行概括总结,儿歌教学已成为我校数学课的特色。比如学习《圆》这一单元时,学生创编的数学手指操。儿歌朗朗上口,学生们边唱边做,手口并用,把学习的过程外显,让思考看得见、摸得着。
        2、创编故事
    从讲故事到创编故事是质的飞跃。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编写出了不少有趣的故事,童话故事《小数点智退敌兵》把小数点的移动引起数的大小改变的规律描写的生动形象。《乌鸦和喜鹊》的故事,在比较两个窝的大小引发的争吵中,得出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情节动人,目标明确。学生在创编故事的过程中运用所学、展开想象、合理构思,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模型建构能力。
        3、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是很好进行记录所学、所用、所思的好方法。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运用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日记的内容可以是对某一个问题的思考、对一节课的感悟、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等,动笔记录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梳理思路的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写,进行创作,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总之,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教材为基础。对其中的数学阅读材料进行深度挖掘,对课外的阅读材料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补充,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材料创编,在多样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开展数学阅读,经历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激活数学思维,增长数学智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