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妹枚
平江县城关汉昌小学 湖南省 岳阳市 414500
摘要:小学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强对小学生的生命教育与引领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认识到小学生命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教学对策促进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最终促进小学生健康的生命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本文先分析了当前小学生命健康教育存在的缺失问题,然后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措施,希望本文的教学思想可以对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生命教育;教育缺失;教育对策
教育是一种很美好的事业,在教育中,教师担任的教育职责是众多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充分的学识,更要教给学生尊重生命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等。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方式影响下,多数家长和教师更关注的话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如此,导致学生的人生观出现了一定的偏离,反而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此,学校应联合学生家长共同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致力于改善学生的人生观和生命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小学生命教育的缺失问题
(一)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加拿大的教育家克里夫.贝克说过,“教育就是要是人过一种美好生活”,学校教育从来就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者,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综合发展方向和综合发展素质。但是,在长久的教学观念中,学校及教师往往将注意力放在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存在一定的冷漠心理。在长久的生命教育缺失中,学生对生命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不够,对自己的生命或他人的生命不够重视,甚至出现了损伤他人生命的迹象。此外,我国目前的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单独建立,对生命教育的影响不大,自然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家庭生命教育的缺位
在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上,家长比学校教师的期盼一点也不少,甚至比学校的期望有过之而无不及。家长对孩子的关注除了吃与穿,剩下的全部注意力都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可见,家长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切。另外,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文化的影响,很多家长自身的学历文化基础不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同,甚至一些家长自身的教育方式不科学,要么是简单粗暴的专断型,要么是娇惯溺爱的放任型,这些偏激的教育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导致了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的缺位。
二、实现小学生命教育改革的路径
(一)家庭应重视孩子的生命教育
首先,家长应尽力为孩子构建安全与和谐的成长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促进孩子成为有爱心和有亲情的人。其次,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要让孩子懂得生命是物价的,生命是自己的,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生命,才能享受人生的各种美好过程。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的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家人给予的力量和信任。同时,家长要转变唯重视孩子成绩的教育态度,要让孩子体会人生的各种过程,比如,让孩子多到外边走走,多让孩子感悟生命的过程,让他们对自然对生命产生敬畏之情,体验生命的激情,体会生命的价值。
(二)学校担起生命教育的主要担子
1.在思品课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学校中,学生接触的课程中也有生命教育的话题和相关内容,学校要充分利用这些课程,为学生渗透生命教育。比如,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生命与健康》等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要将这些课程充分利用起来,组织一定的主题活动,比如“我和我的家庭”“我眼中的生命观”“安全的食物选择”等等主题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见解,然后教师结合学生的看法给予学生纠正或指导。如此,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对生命健康的认知更清晰,并用实际行动带动他们的行为。
2.学校应教会学生正确看待死亡
小学生应培养自身生命意识,但是需要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指引,在很多学生的意识里,他们对死亡的认知是空的,部分学生提到死亡就感到害怕,还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死亡是遥远的事情,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学校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死亡认知的引领,应当指引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让他们正确认识死亡和生命,让学生懂得生命是珍贵的,同时生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有不可亵渎之势,要交给学生善于正确地接纳自我、完善自我。生命中出现风雨与艰难也是常有的事情,学校教师要指引学生树立积极的挫折观,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用坚强的心去面对人生,才能迎来风雨之后的彩虹。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教师应教给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既不漠视生命、虚度光阴,也不盲目自信、放纵自我,让生命更有价值。
总之,生命教育是个长久的教育话题,学校和家长都应转变教育观念,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在教育学生的整个过程,唯有给予重视和引领,学生的生命健康观才会端正,才会让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伟.从生命理解到生命教育——一种走向生活的生命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35-42.
[2]石丽娜,王小英.为了生命之初的本真——兼论中美生命教育之差异[J].外国教育研究,2013,40(12):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