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强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南中学 255100
摘要:合作教学能够为学生向其他学生尤其是优秀学生学习的机会,是初中英语教师积极利用的教学手段之一。文章主要围绕初中英语合作教学的实践及其优势展开探究,详细阐述了交换学习笔记,提高学习效率;互相学习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交流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方法等合作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及优势。
关键词:初中英语;合作教学;教学实践
初中阶段英语学习难度较大,很多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较多的学习问题,而在出现学习问题之后,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学习问题,又不愿意开口向英语教师寻求帮助,因而导致学生在初中英语学习阶段中,学习效果逐步下滑,不能得到较好的英语学习结果。因此初中英语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在合作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凝聚力量,共同应对英语问题,解决阻碍学生英语学习效果提升的不同障碍。初中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教学的实践,发挥对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优势。
一、交流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方法
合作教学在于为初中阶段学生学习英语构建了更为集中的学习环境,改变了学生原有的个人学习状态,能够使学生与其他学生共同对相同的英语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日常学习课堂环境下,学生能够在合作教学环境中增加与其他学生的相互交流,一方面学生能够与其他学生交流学习的感受与体验,另一方面能够与其他学生交流日常学习英语知识过程中所使用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深度的加深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使得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在相互交流中得到不断改善。
例如,在“ I'd like some noodles.”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对课文当中的生词以及句子意思进行翻译,而在这一过程中具有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在合作中观察其他学生翻译过程中的习惯,以及如何将翻译后的词句变得更加顺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其他学生的优秀学习方法进行直观的感受,而且在合作状态中学生也能够更快的模仿其他学生翻译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改善自身翻译学习方法而言,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
二、交换学习笔记,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在不同学习主题下进行合作,能够使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习惯,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而在另一方面初中英语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交换学习笔记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通过观察其他学生的学习笔记,不同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在英语课堂学习中记录笔记方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能够在他人优秀学习笔记中汲取营养,与自己原有的英语笔记记录方法相结合,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而言,具有积极保障作用。
例如,在“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旅行进行回顾,并且写下关键词,在关键词的串联下,将整个学校旅程进行详细的描述。而在这一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指导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尤其是在学生都完成关键词串联写作过程后,学生相互交换课堂笔记,阅读他人如何描述学校旅途,在这一过程中描写较为简单且存在中英文简单对应翻译不足的学生,能够看到其他学生优秀笔记的优异之处,对于改善学生课堂知识学习不足而言,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互相学习优势,弥补自身不足
初中英语合作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能够使学生在更加集中的环境中增加向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活动,重点在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向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形成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不同数量关系下的合作形式,能够更为广泛的学习班内其他学生英语学习的优势,对于保持自身优势改善自身不足而言,具有积极作用,能够使每一名学生都在英语课堂学习中得到更为明显的进步,使学生的英语学习不足得到更快速度的弥补,使英语学习质量不断提高。
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实践合作教学方法过程中,需要积极主动为学生构建合作学习的环境,充分利用英语教学中的不同板块,为学生提出不同的合作主题,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不同形式的合作,进而为学生提供自由度更高的合作学习环境与氛围,使学生能够增加与他人的相互交流互相学习英语学习中的优势,改进个人不足,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也能够使初中英语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教学方法改善的启示,为学生构建更为适合的初中英语教学课堂。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教学,可以从交换学习笔记、互相交流学习问题以及交流学习习惯方面入手,能够充分发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弥补学生学习不足以及改善学生学习方法等的优势。初中英语教师在合作教学实践落实过程中,应当坚持对学生的深入观察,以便于及时对学生的合作进行提示,进一步提高合作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彭开霞.初中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研究[J].英语广场,2017(10):160-161.
[2]许桔花.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J].华夏教师,2017(1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