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巧”问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1月第33期   作者:朱桥妹
[导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朱桥妹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实验幼儿园  广东 佛山 528311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同样,如果一个老师在绘本教学活动中,“巧”设问题,就能有效的启发幼儿积极思考,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掌握提问的技巧很重要,作为一线教师,教师的提问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幼儿对教学活动的兴趣,也反映着教师的教学策略水平,体现教师的教学实力。对于绘本教学,更是如此。回忆起我们平时绘本教学活动中的提问情况,其中发现,有时问题提出后,幼儿不仅没有反应,甚至还出现“卡壳”、“答非所问”“呆坐”的现象。因此,“问”的技巧是幼儿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并熟练掌握的教学活动专业技能。
         【关键词】 有效性   幼儿  兴趣   教学策略
         一、当前幼儿教师提问存在的不足
        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好的提问方法,能帮助幼儿激发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开拓幼儿的想像力,启发幼儿认真的思考,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更顺畅,孩子的想像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问题提的好,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有效的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垫脚石”,向成功的教学活动前进了一步。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更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但目前的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技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简单”,毫无启发性。
        首先是问题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对幼儿没有太大的思考价值。如听老师讲故事,有的老师习惯问:“这个故事好听吗?”幼儿回答:“好听。”“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小兔子很可爱是不是?”“是”这显然是孩子不经过任何思考后就回答出来的,问题内容并不能引起孩子的深度思考,所以这些提问都是无效问题。
         2、抛出问题“过多”,幼儿思考受限
         在一次小班开展的语言活动《认识昆虫》中,老师尝试使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幼儿的兴趣,问:你拿的是什么?它叫什么名字?它身上有什么?由于是小班的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大多数幼儿只回答:“我拿的是蚂蚁,”“我拿的是蚱蜢”后面两个问题没有幼儿回答。为什么幼儿没有回答?其主要原因就是老师在一次提问中,向幼儿抛出的问题太多,幼儿无法捕捉到老师给出的所有问题。由于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还不够完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对他们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其中,有些老师喜欢用提问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如:这副图里面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图中一共有哪几种动物?他们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等等问题,每一个环节都使用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回答。在这些提问中,也会存在无效提问的现象,其次,老师提问过多,幼儿一直处在忙着回应老师的问题中,往往失去了独立操作、深入思考的机会,也就是幼儿将无法更好的去猜测、假想与创造的机会。
         3、“随意”提问,无目标性
        问题设计都应是紧紧围绕活动目标而设计的,也是为达成活动目标而服务的。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避免出现过多的简单应答的“碎问”现象。如:大班创意戏剧《国王的新衣》活动中,活动目标是:运用动作、表情、语言表现角色的主要特征,并尝试为不同的情节匹配合适的音乐进行表演,能体验合作游戏的乐趣。可教师的随意提问:你觉得这件衣服怎么样?好看吗?这首音乐好听吗?你喜欢这样的音乐吗?这些提问既没有解决活动重点,也没有突破难点,目标就很难达成。
         二、注重提高教师“巧”问的有效性策略
韦伦在《教师提问技巧》一书中所指出的:“尽管在关于问题的效用的研究上存在着相反的结论和不同的观点,但大多数研究者、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都会同意德加默的主张,即‘提问提得好即教的好’”。因此,教师要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有效的提问,让幼儿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的活动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问幼儿能“懂”的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与幼儿交谈时,要用幼儿能听得懂的语言。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语言发展水平不同,他们的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内容也要与幼儿的学习水平、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适应。不能只求活动形式多样而忽略教学语言的使用。多使用符合幼儿的语言结构的句子,让幼儿在交流时会听、明白意思,并与教师的交流有积极的回应。
         2.遵循幼儿认知规律,巧设渐进性问题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止一个且需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某一问题的情况下,问题的设计与组织应根据幼儿认知规律、教学活动的结构等特点,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排列。这样,幼儿在学习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就有开可能呈现具有前后联系的“经验链”。


         如:在在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磁铁”中,教师设计了具有渐进性的三个问题,问题一:“请你试一试磁铁能吸起什么?不能吸起什么?”当幼儿操作后知道磁铁只能吸铁之后,抛出问题二:“你能用磁铁让板上的回形针跳舞吗?”此问题是让幼儿去发现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问题三: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盒子,你能用磁铁拉着它们走起来吗?教师设计的这三个问题由易到难,由经验知识的发现到经验知识的运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更好的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掌握学习内容。
         3.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设有层次性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问题设计要体现不同层次水平,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幼儿的思维得到发展。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相信,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对于能力强的幼儿,问题设计可以是分析问题或是综合性的问题,即是概括性强一点、抽象一些的问题。例如:在大班的绘本故事活动中,对能力强的幼儿可这样设计问题:“你知道故事里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对于中等水平的幼儿问题设计可以是理解性的问题,如“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么做的?它是怎么想的呢?”那么,对于一些难度不大,记忆性的问题,就请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回答。如:“故事里面有谁?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这样有层次性的设计问题,注重个别差异,面向班级全体,注重提问的公平性,让每个层次的幼儿都得到锻炼、发展;同时,很好的帮助幼儿恢复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4.选准好时机,“适”设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教师在活动中要学会随机应变,抓住好时机,适时的提问,能促进幼儿的积极思考,对幼儿的思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统领作用。
?(一)在争议处提问。教学活动中,看好时机,适时提出让幼儿产生争议的问题,激起幼儿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培养幼儿认知思考,积极思维的好习惯。如:在组织大班语言活动《小蜗牛》时,幼儿对小蜗牛是不是昆虫有疑问,教师通过提问:蜗牛是昆虫吗?昆虫是特指有什么特征的动物?引导幼儿指出昆虫是特指有两只触角、六条腿、两对翅的动物。而蜗牛是一种爬行动物,不属于昆虫。
在疑惑处提问。活动中幼儿对有疑惑的问题总会很迫切的想解决问题,得出结果,这往往是教师给幼儿解惑的最佳时机。如:在组织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冰娃娃》时,教师设疑:如果把冰块放到热水里和冰水里,猜猜哪块冰融化的慢?幼儿通过动手实践观察,有的幼儿很快的得出结果。这时教师再借机提出问题:“为什么热水里冰块化得快,冷水里化得慢呢?”这样设计问题,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层层深入,让幼儿更清晰的掌握知识。
提问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教育技能。如果能恰到好处的有效提问,更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让幼儿在愉悦中获取知识,给我们的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由此,方能显现出教师独运匠心的活动效果。
        激发幼儿兴趣,设趣味性的问题
兴趣是孩子主动学习的标志,是学习动力的“引子”。幼儿有了兴趣,就会激起学习的求知欲,驱动着大脑积极的思考,主动投入到活动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些有趣味性的问题,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如:中班科学课《有趣的水》,为了让幼儿理解水是透明、无色的这一特征,教师使用牛奶与水进行对比,提问:“请你们仔细观察,玻璃瓶里的这两样东西有什么不同?”这样的提问比较平淡,可能不会马上吸引住所有的幼儿,把注意力集中过来观察学习。如果教师调整成这样提问:“调皮的水宝宝和牛奶宝宝都躲到玻璃瓶里玩游戏,请你们来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这样拟人化又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很快的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激起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调动起探索的积极性。
         又如:有些孩子天生比较聪明,学习能力较强,知识面广泛,对于所学内容已经很熟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所有孩子听后有新鲜感,感兴趣,就需要教师注意变换角度,设有趣味性的问题,这样幼儿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的思考,愉快的参与活动,而不会感到厌倦。
    6.扩散幼儿思维,多设开放性问题
         维果茨基的支架理论告诉我们,当幼儿对活动或问题的探究感到困难或无助时,教师利用“提问”这根拐杖,把学习任务进行分成,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就能唤起幼儿对每个环节特殊性的关注。为此,对幼儿来说,每个问题都是一次机会,它是打开幼儿思维的一个出口。教师每提一个问题之后,不能只追求固定的、唯一的一种正确答案,而是发散性的、开放的,能引发幼儿积极思维,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幼儿个性的发展的问题。因为,开放式提问的价值远大于封闭式的提问。如:组织大班语言活动《龟兔第二次赛跑》中,故事有个情景出现:小兔比赛过程中,看到受伤的青蛙,不能动了。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小兔,你会怎么做呢?”“如果小兔帮助了青蛙,它可能又会输给乌龟,小兔可是很想得冠军的,小兔该怎么办呢?”教师因势利导的引导幼儿展开辩论赛。经验表明,如果教师在活动的关键处设计开放性问题,犹如是“深水炸弹”准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激情,获得了广泛的学习经验,引发幼儿思维的深度思考,这样的活动将更加的出彩。
         总之,“幼儿教师有策略的“巧”问问题”将是我们一线教师一个永恒不变的研究主题。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也曾说过:“教师的提问就是教学的生命。”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愿跟着新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理念,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认真研究幼儿教师教学基本策略,熟练掌握教育教学专业技能,更好地把问题引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去,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吴振东 著  《幼儿教师教学基本策略》(修订版)
        [2]【美】《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课程》(第六版)
        [3]覃艳萍《浅谈幼儿教师的提问策略》2013年 第2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