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金星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实验小学 广东梅州 514431
摘要: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运用多种手段推动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愈发重视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以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价值进行探讨,并阐述了相应渗透情感教育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情感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渗透策略
引 言
小学语文是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也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抒发自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
一、情感教育简述
情感教育是相对于认知教育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是针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失的教育环节。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解答疑惑,还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尊师重教,尊敬师长,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师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谓情感教育,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积极协调学生情感发展与认知构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调控、熏陶、感染作用,通过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根据情感教育的概念,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传授学生知识,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能够识字阅读文章,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认识世界,教师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从小就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端正的品质。在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中其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调控。情感教育从人的角度出发,尊重并理解学生的情感发展,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学会调控情感,调动积极心理,克服消极情绪,以饱满的热情、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学习之中,进而不断优化学习效果。经常有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家长与老师沟通说,自己的孩子像一只小刺猬,家长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越来越费劲。比如说,有的孩子不愿意主动与父母沟通交流,有的孩子喜欢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情感敏感期。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种种情绪化,都是成长的一个阶段,是暂时性的。
(二)熏陶。与认知教育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不同,情感教育侧重于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眼于学生在良好的情感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情感教育的效果必然是缓慢的,但同时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长远的。
(三)审美教育。小学生正处于审美情趣培养的基础阶段,学生对美的感受与理解更多的是依赖于主观感受,且极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针对此,通过情感教育,学生能够在教师积极情感的引导下,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进而感受美、享受美、创造美,将自己对美的理解内化为积极的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格修养与思想品质。
三、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基于教学内容,确立情感教育目标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实现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目标导向,并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情感内涵,进而制定明确的情感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理清思路,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如《桂花雨》一文中体现了作者怀念家乡和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为了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首先,笔者让学生了解了桂花树的样子,并利用课件展示了桂花树与梅花树的对比图片,让学生了解桂花树的可爱,感受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其次,笔者抓住“浸”字,引导学生体会桂花的香和甜,并通过表演摇桂花的情景,使学生感知作者当时的心情。这样,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和局部感知,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母亲”话里的含义,感受桂花的香,摇桂花的乐,也能让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念和对家乡的怀念。
(二)设计多元方法构建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情感的生成需要依托相应的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构建情境,启发学生在体验情境、理解情境、融入情境的过程中发展情感。
例如,在学习古诗《春日》《惠崇春江晚景》的过程中,教师采用诵读的方式,呈现诗词的美妙意境,利用语言与诗句的碰撞,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带动全班气氛,将诵读贯穿于诗词教学的始终,在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诗词含义解读后,针对“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经典诗句,启发学生体会作者春日里喜悦的心情,以及在观察春日风光的过程中产生的欣喜、愉悦之情,进而在诗词情感的熏陶下与作者产生共鸣,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
再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问题构建情境,并在情境中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在尊重、理解中主动表达自我。根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教师在学生阅读的第一阶段提供西沙群岛的图片,并提问:结合初读体验与图片资料,说一说西沙群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接下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设计问题:通过阅读你是否发现了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是哪句话呢?你能找出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西沙群岛物产丰富,写了哪些物产?最后结合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升华情感:通过文本生动的语言描绘,你能感受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在这样的问题的层层推进下,学生能够由浅入深,从文字逐渐探索情感,在作者的带动下,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并进而升华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三)通过角色扮演,升华学生情感体验
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和尝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笔者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的主要情节;其次,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角色,融合自己对这一故事的理解,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丰富对话内容,对文本内容进行生动演绎;最后,对于学生表演不到位的地方,笔者会给予一定的指导点拨,使学生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这一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文本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行为的刻画,明确了父母之爱的伟大,让学生充分理解了亲情的内涵。
(四)注重拓展教学,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
情感教育应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始终。小学的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教师负有培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耐心,投入爱心,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教师要注意维护师生间的关系,从而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情感发展的氛围,还应积极拓展,在课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
例如,在学习了《父亲、树林、鸟》一课后,教师为学生布置课后实践活动:观察生活区的鸟类,了解周围是否发生过伤害鸟类的行为,以“保护鸟类”为主题设计一个公益广告。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参观,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尊重历史的情感道德。
结束语
综上,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也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表达、肢体动作、多媒体等多种教学媒介对学生们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加深刻的感受其中蕴藏的不同情感,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情商,使他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深层次语文知识的学习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研究[J]. 许昌英.华夏教师.2019(30)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问题的研究[J]. 钟晓玲.华夏教师.2019(36)
[3]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张光泽.语文学刊.2015(22)
[4]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创设情境的策略[J]. 高杨.情感读本.2018(29)
[5]如何实现“春风化雨”般的小学语文情感教育[J]. 王秀芳.教师.2016(04)
[6]情感教育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兴趣作用分析[J]. 陈邯.新课程(上).2016(04)
[7]浅谈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 黄艳芳.课外语文.2016(13)
[8]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与探究[J]. 舍小明.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