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的有效教学和学生拓展思维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马艳婷
[导读] 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语文教学至关重要,通过学习语文内容,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如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审美能力等
        马艳婷
        西宁市城北区祁连路小学  青海省西宁市  810000
        摘要: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语文教学至关重要,通过学习语文内容,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如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审美能力等。而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作文教学则是重要的环节,因此研究如何全面提升初中语文作文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对教学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实现课堂氛围的有效营造,让学生有能力、有动力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作文知识,最终实现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在本文中,笔者首先研究了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不足,然后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实现个性化作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思维;教学措施
1 引言
        初中语文教师在践行新课标教学理念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而作文能力是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众教师十分注重有效作文教学的实现,并在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寻求促进初中语文作文有效教学实现的方法,文章就此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2 语文作文教学问题概述
        2.1 一味地教学生凑字数导致立题不清
        在初中语文作文考核中经常会有八百字的字数要求,而一些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组织能力凑满八百字,教师也要求他们写流水账写到八百字。其实,教师应该让学生尝试着从少到多,慢慢练习才能达到字数的要求。如果在写的时候一味地凑字数,很容易导致学生为了达到字数要求而盲目拼凑,偏离题目。很多教师在阅卷的时候也遇到过,学生前面的内容还可以,但是后面的内容都是自己背诵的一些字词,甚至一些学生将阅读理解的内容抄袭上去,可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2.2 只理解表层含义,造成审题不明
        中学作文对学生作文的整体性、思维性以及深度表达能力都有着一定要求, 如若只是针对作文题目进行简单的描写和拓展,那是毫无意义的。尤其是一些学生喜欢将材料进行直白化描述,没有将自己的直观感受写上去,一味的“套路分析”显得言之无物。在某些半命题作文中,学生还喜欢将自己以前写的作文原封不动地套用起来,只要主题是一致的他们就会使用,这不仅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深入思考,还使学生走入了一个误区。很多学生会觉得这种办法高效、快速,自己不用怎么审题就能够将整篇文章写完。这就是在审题不明,只了解了浅层含义的情况下给思维套上了紧箍咒,也把整篇作文的写作变得机械化,没有真情实感,自然也无法打动读者。
3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措施
        3.1 注重鼓励学生阅读,开展读写结合活动
        初中学生并没有太多机会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因此,在学生极其有限的生活经验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认知范围的增大,这些对学生思想方面的影响,最终对学生的作文能力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但是,学生仍然可以通过阅读扩大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接触”到更多的事物,认识到更多的观念。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帮助实现长期的作文有效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写出人物的精神”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针对人物的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快速学习,组织学生进行了群文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阅读文本中对人物的写作手法。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名人传》中的部分文本资料,作为学生阅读的材料。学生经过阅读,对如“突出”“强调”以及抓住典型细节描写人物精神等手法进行了学习,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自己通过阅读,产生的对人物说明写作手法认识的收获。除此之外,教师还为学生提供了《走在人生边上》《我们仨》等着重描写人物的书籍,为学生提供了写作前、写作时参考的资料,让学生对说明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了高质效的学习。


        3.2 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要想确保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活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唯有如此,学生才能在知识学习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主动探究学习,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作文的方式给予重视,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在课堂上高度集中的进行学习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到开发,智慧得到启迪,从而全面投入到学习作文活动中,为个性化作文课堂教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重视其中心地位的构建。然后,全面了解所要执教的作文内容,对作文内容进行深刻的挖掘,开展有效的学习导入活动。从导入策略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措施,如游戏、故事、问题等。
        3.3 作文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相似点的分析和比较进行思维发散;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之处进行思维发散;通过对比和类比等方式进行思维发散等。例如,教学课文《老王》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老王”的处境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学生很快发现“老王”的处境是与其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的,学生逐步掌握了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从而对课文《老王》的文本结构也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学习作者发散思维方法的同时,自身思维也更加活跃。其次,学习课文《孔乙己》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本人物孔乙己的具体形象,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总结出当时的社会造就了孔乙己这样的悲剧性人物,再据此拓展延伸到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欺压百姓的黑暗、腐朽的社会,最后让学生再次探讨文本人物孔乙己的遭遇。教师还可以结合单元主题,教授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以《热爱生活,热爱写作》为例,生活中每天都会有大小事情发生,不是一篇文章就可以写完的。这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生活阅历与生活经验,选择感兴趣或了解的事物进行思考,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见闻、想象等,以此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写作训练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
        3.4 剑走偏锋,打造个性语言
        现在学生的作文语言过于浮夸,修辞手法应用过多,各种公式化套路也多,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审美手法,不要刻意使用背诵的内容。现在很多学生会感觉如果使用简单的语言会让教师感觉到枯燥,其实并非如此,只要学生选对素材,即使是简单的语言,只要描述出来正确的立意,也能获得一个较好的评价。如果学生想要体现自己个性化的语言,就要敢于打破常规的思路,例如在写惊心动魄的感觉的时候,学生可以写“我的心头一颤”,这样会让人感觉十分真实。新概念作文中有很多这些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看多学。
4 结束语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点滴做起,在发挥自身个性化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关心社会和生活,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和自身的情况进行联系,通过作文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从而写出更具个性化的文章,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赵延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如何提升学生的拓展思维[J].名师在线,2019(36):70-71.
        [2] 昌永刚.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拓展思维的培养[J].情感读本,2017(20):57.
        [3] 张云杰.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拓展思维方法研究[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3):7.
        [4] 周旭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拓展思维训练方法分析[J].作文教学研究,2015(06):116-117.
        [5] 蔡晓玲.开拓创举——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拓展思维研究[J].青年作家,2014(24):1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