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 黑龙江鹤岗 154100
摘要: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都围绕着应试考试的目的,专注于课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班主任需要帮助学生促进语文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以班主任的立场,分析在现存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展开实践教学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教学情境;高中语文
引言:班主任是学生、家长和各科任教师的教学连接枢纽,是沟通的桥梁,是与学生学习和生活最贴近,并且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教育的主体。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班主任的管理优势来深入展开实践性教学,下文就具体从五个方面来探讨班主任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策略。
一、开展班级活动,营造班级文化氛围
班主任是整个班级的管理者,开展班级活动也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班主任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出发,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课外活动的能力。基于兴趣出发开展的班级活动是支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就可以充分掌握学生的兴趣需求,依据学生的兴趣点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将语文阅读融入到班级活动中,例如:开展读书分享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自己组织的语言阐述阅读的故事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也能够带动其他学生参与到阅读分享中,调动班级整体的积极性,不仅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利于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汲取他人优秀的观点和阅读方法,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可以增强学生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理解[1]。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高中阶段课业繁重,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不仅仅只是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需要提升实践应用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完善班级各项基础设施,优化学生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体会语文的韵味,从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依据学生个性设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依据课本枯燥地讲解文本内容,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发展,长此以往,会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烦情绪,在原本就课业繁重的学习阶段,会渐渐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教师综合规划教学方式,从传统刻板的教学模式上创新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的知识背景,从学生兴趣出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帮助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三、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进行班级文化思想建设
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会影响着整个班级学生思想发展和行为建设。因此,需要重视和发挥好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正向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高中很多主科老师都会被选为班主任,而语文教师兼任班主任的几率非常大,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可谓是责任重大。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语文阅读,以课外阅读为教学导向,将课本内容延伸到更广阔的学习天地,让高中学生在各方压力之下能够有一处属于自己的阅读精神领地。有趣的课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在班级内会形成良好的风气,并带动全班学生进入到积极向上的阅读状态。这种学习正能量的感染力是强大的,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给学生推荐一些有营养的、可读性比较强的文学作品,借力良好的学习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有价值的阅读班集体[2]。
四、在语文实践教学和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最主要内容就是人文性,人文素养是我们学习语文内容需要培养的能力。高中学子绕不开高考这个话题。在近几年中,在语文教学中也渗透了德育教育。班主任是和学生距离最近,接触时间最长的,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诉求和个性发展也是最熟悉的,班主任兼任语文教师,不仅可以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结合上更符合学生的发展的需要,也能够教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规范学生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和管理工作统一结合起来,对于学生语文哪部分存在问题可以方便指导。传统教育中忽视了德育教育对于高中学生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德育教育是无法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的,学生会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和思想问题,无法正确对待考试的得失,无法及时排解学习的压力,长此以往,学生会渐渐产生心理问题。再者,高中的封闭式管理教学模式,让教师连同家长在内只专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在学校管理者和家长眼中,高考正常发挥,考上理想的大学就是最要紧的任务,也是自身努力和自我价值的最好证明。但是在社会新闻中常常出现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比如:马加爵杀人事件,北大学子吴谢宇杀母案。这些事件让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建设和心理建设远远要比学生的成绩优劣更为重要。
语文教师既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作为班主任的管理角色,需要在班级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制度,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风气,合理的纪律规范会创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班主任需要在德育教育和班级纪律管理两者之间找到融合的连接点,以此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着课本内容展开德育教育,比如:在学习高中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成长的视频片段,从孩子出生那刻开始,父母的生活全部围绕着孩子,在父爱和母爱的关怀下,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通过这样的片段创设良好的情绪氛围,从情境教学中导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内容,通过文章的学习和理解,学生会想起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会思考父母的教育、关心、爱护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和作用。但也有的高中学生和父母关系十分对立,认为父母对自身的管控和约束让自己没有自由可言,父母也不懂自己的想法。因此,会出现拒绝沟通的情况。但班主任可以从两方面展开:其一是,在语文课堂中,可以利用故事短片进行教导,故事内容选择具有宏大视角的故事背景,比如:在地震中,父母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孩子,父母即使失去生命也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到一分一毫的伤害;其二是,班主任可以作为学生心灵的倾听者,让学生充分信任自己,然后慢慢引导。不管运用什么样的教学和管理方式,关于“父母之爱”对高中学生来说都是值得探讨和学习的主题。
五、定期开展班会、主题探讨会等活动
定期开展班会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范围之一,教师要充分重视班会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可以让学生体验深刻的情感感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班会,学生可以谈谈自己对于最近学习和生活的看法,和同学们交流和分享,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和提出的观点,融入到班级管理进程中,优化班主任管理工作细则,为学生创造一个人性化、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而开展主题探讨会,班主任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选择室内还是室外开展主题活动,可以围绕着教材内容,比如:父母之爱的主题、爱国情怀的主题等等。班主任可以从主题活动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的体验和生活的感悟,修身立德,焕发声明的光彩,让学生充满对于生命的热情,对于梦想的追求[3]。
结论:综上所述,针对班主任进行语文实践教学策略的探讨,分析了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压力,在改善传统高中教学模式落后的观念和加强班级管理和语文实践教学方面均提出了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王东平.借力班主任工作开展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研究[J].高考,2019(22):116.
[2]袁安彬.高三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德育渗透融合探微[J].高考,2018(22):169.
[3]郑佳蓉.论高中班主任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读写算,2019(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