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打造语文教育新模式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张春华
[导读] 从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以及新课标改革的根本目标来看,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既要体现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也要关注学生语用能力、审美素养、道德观念及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
        张春华
        (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东乡镇第一完全小学 四川 达州 636150)
        摘要:从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的编写特色以及新课标改革的根本目标来看,新时期的语文教育既要体现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也要关注学生语用能力、审美素养、道德观念及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如何基于以生为本思想打造语文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 以生为本; 教育模式; 创新策略
        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全面践行新课标理念,其中“以生为本”思想则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点。我们要将语文教育视为一个自由推进、个性发展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力、思维力与创造力的持续发展,整合“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导向”的互动关系,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立足教材、开发教材,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挖掘发展潜能,打造真实、互动、创新的学习环境,激活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以下基于以生为本视角,谈一谈如何打造语文教育新模式。
        一、导学互动,激励自主探究
        导学互动以导学案为载体,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思考与讨论,发挥主体作用,培养自主探究与学习能力。因此在设计语文课堂方案时,教师要结合学情发展,挖掘文章特色与教育需求,精心设计导学互动方案,提前预设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例如,学习《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时,这是一篇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童话故事,描述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分开之后的各自经历。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导学互动方案,整合课文内容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讨论找到答案:“在第五粒豌豆中,小女孩发现了什么?这对她来说有何意义?”“文中写到‘虽然母亲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母亲为什么这样做?”“从文中画出描写小女孩变化的语句,体会小女孩的情感。”通过自主探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二、渲染情境,促进主观体验
        有效的小学语文教育活动不能侧重于知识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发展,而想要将学生带入深度学习的状态,我们要渲染生动的情境,活跃文本阅读的氛围,以此增强小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学习《花的学校》时,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白纸、剪刀、彩笔等材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裁剪各种花朵的图案,再涂上鲜艳的颜色,课堂因大家的积极参与而变得更加高效,更加有趣,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课文的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再如,学习《朱德的扁担》时,教师提前准备一根扁担和适当重量的物品,让学生现场体验挑扁担,深刻地感受朱德与战士和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三、点拨引导,深化阅读理解
        虽然课堂教学过程强调以生为本,但是教师适度的点拨引导也必不可少。尤其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思维能力有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更好地把控课堂教学节奏,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境,解决阅读问题,提升阅读能力。

例如,学习《少年闰土》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去深化阅读理解。初次阅读时,很多学生只能理解闰土可爱、机敏的人物形象,感知多姿多彩的农村生活,为了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还需要抓住“我”的形象特征,并与闰土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为了引领学生细致品读,专门在课堂上进行语句训练:“当闰土…时候,我只看见…,不知道…”对比文中描写的“闰土”和“我”的生活,感受“我”的生活索然无味,所以更向往农村自由自在的生活。因为有了老师的点拨,学生有了自主探究的方向,深化阅读理解能力。
        四、合作交流,促进思维发展
        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学习过程,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促进小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而通过热烈的交流讨论,使得课堂更有“语文味”。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备课,找准课堂开展合作活动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划分小组,大家在活动中各抒己见,从不同层面去解读文本内容,开动脑筋,碰撞思维的火花,语文教学过程既有趣又有效,全面推进思维发展。例如,学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时,文章回忆了“我”的童年趣事,为了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体验,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课上设计小组合作方案,通过集体讨论思考问题:“班主任老师与饰演哥哥的小朋友,他们对扮老虎提出哪些不同的意见?”“为什么我的演出会失败?”“为什么我对于演出的过程一点儿也记不起来?”通过对比“我”在演出前后的心理变化,各组学生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在情境体验中培养思维意识。
        五、读写结合,强化语用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理念,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课上实行读写结合教育模式,启发学生实践运用、迁移知识,进而强化语用素养,提升语文能力。例如,学习《猫》时,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品读语句,画出描写猫的性格的语句,再总结猫的古怪性格,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语句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文中有哪些互相矛盾的词,作者用意如何?”同时出示课件:“说它……的确……可是……”。通过反复的品读鉴赏,再对比文中“脏脚印”和“小梅花”的异同,大家在细致品读的过程中总结了作者的写作特色与写作手法,在课堂的最后进行仿写训练,模仿文中的语句模式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要求突出动物特征。通过读写结合,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领悟,强化语用素养。
        总之,立足以生为本教育理念,打造语文教育新模式,有助于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深度思考,获得趣味、个性的课堂体验,深受语文元素的感染与熏陶,综合提升阅读能力、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夯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艾生杰.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小学语文教学分析[J].亚太教育,2020,(2):57.
        [2]赖美连.统编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以生为本的新型课堂"的打造[J].课外语文(下),2020,(8):79-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