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王祥孟
[导读]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渗透知识
        王祥孟
        (贵州省黔西县洪水镇长堰小学 贵州 黔西 551518)
        摘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渗透知识,而是综合性地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理解能力、答题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发展水平。其中,良好的理解能力是提高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基础,无论是运用数学概念、筛选数学信息还是把握数量关系、解读文本内容,都离不开文字与数学的逻辑性转换,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理解能力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从数学课堂上细节解读、推敲分析、思考探究、对比发现四个层面探讨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理解能力
        数学本身是一门灵活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数学概念、数学公式以及应用题等方方面面都涉及到阅读理解的内容,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确保顺畅转化文字描述与数学逻辑的关系,这对学生的解题能力与解题效率有直接影响。阅读数学信息的关键点不仅仅在于理解文本内容,更重要的是汲取抽象的概念、公式、原理等重要元素,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在阅读的同时深度思考、举一反三,才能深化理解,强化数学理解力与学习力的同步发展。
        1.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意义
        翻阅数学教材不难发现,其中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应用题等涉及很多文字描述的资料,这对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种考验。如何实现从文本到数学的转化,如何在阅读中迅速抓住关键点,理解题意,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良好的数学理解能力至关重要,其积极意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有利于夯实数学基础
        在整个小学数学阶段,涉及的文本内容非常多,如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公式、应用题等等,夯实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数学理解能力,这是强化学生数学实践素养,强化核心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传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不仅枯燥无趣,而且效率极低,如果学生能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从更深层面去解读数学概念、把握数学内涵,则能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进而记住概念、理解知识、灵活运用。从这一层面来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有利于夯实数学基础,为深度学习做好准备。
        1.2 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
        从数学题目的命题规律来看,出题者为了增加题目难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往往题目中蕴含诸多的隐藏信息或干扰信息,这就对学生的审题能力与理解能力提出较高要求。如何迅速从繁琐的文字描述中确定有用信息,建立已知条件与待求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把握解题的关键点,提高答题效率与准确性。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非常关键,这是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促进数学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1.3 有利于落实教学目标
        随着数学教育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学生只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如何强化思维品质、如何落实数学知识应用,这才是教育改革的根本落脚点。而数学教学过程培养良好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与解决问题,活学活用数学知识,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策略
        鉴于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日常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穿插创新策略,关注学生理解能力与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2.1 在细节解读中培养理解能力
        培养数学理解能力要先从解读概念着手,尤其抓住数学概念中的关键词,注重数学语言的严谨性,并合理地拓展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为后续数学知识的应用实践做好铺垫。例如,学习“方程”的概念时,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关键词“未知数”和“含有等号”;而学习“倍数和因数”时,则要通过阅读理解把握倍数与因数的依存关系,即二者“成对”出现。通过举一反三的训练,围绕关键词加深印象,注重细节,有助于高效率地理解数学概念。
        2.2 在推敲分析中培养理解能力
        把握数学关键要素,经过推敲分析,理清概念、公式、法则等彼此之间的关联性,深化数学理解能力。例如,练习“倍数应用题”时,须让学生先理解“倍”的含义;而在“行程问题”中,能够准确区分什么是“相背而行”,什么是“相向而行”,要准确理解专业术语并明晰题意,这是建立数量关系的前提。再如,“五六年级的学生参加植树节,五年级种树300棵,比六年级少了50棵,求两个年级的学生共种树多少棵?”解题时要区分“谁多谁少”,抓住关键词“比六年级少”以及“求两个年级”,则已知条件明朗,问题迎刃而解。
        2.3 在思考探究中培养理解能力
        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教育活动应吸引学生参与思考探究的过程,主动发现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与实践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并且在积极的思考探究活动中,也能强化锻炼数学理解能力。例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围绕问题展开讨论:“为什么分数加减法的题目不能同时加减分子和分母?”通过反复列举实例,让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理解分数概念,并且牢固掌握概念的外延。
        2.4 在对比发现中培养理解能力
        数学知识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一个新旧知识不断交叉关联的网状结构,教学中通过对比发现的方法,启发学生触类旁通,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想。例如,学习“圆柱与圆锥”时,通过对比长方体与正方体、圆柱与圆锥,让学生对圆柱圆锥产生更直观的认知,形成立体空间想象力,对比二者的异同点,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也产生进一步探究圆柱圆锥性质的强烈欲望。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解能力,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启发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多积累,把握数学知识的要点与难点。除了在课上强化练习以外,课后拓展与巩固也至关重要,勤学多练才能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显著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良好的逻辑思维与解题能力,那么今后任何数学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危玲玲.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理解表达能力的分析[J].新一代,2020,25(17):179.
        [2]邓开福.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J].成功:教育,2018,000 (012):P.247-2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