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儿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心小学 315171
摘要:在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不断催生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渗透也日趋完善。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巧妙整合来深化教学观念,避免传统“满堂灌式”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现象出现,将更加丰富、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教程内容展现出来。基于此,文章立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有效整合的现实意义,并就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提出几点建议,从而不断优化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有效整合;路径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教育课堂中的运用已逐渐成为了课改发展的主流,其优势也日渐显著。尤其是对于初级阶段教学,因为学生的学龄普遍偏低,自身的学习系统尚未构建完善,很多抽象的知识在缺乏指导的条件下,他们是很难能够理解的,因此需要在更加有效的教育环境中,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习与成长。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巧妙整合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一方面,它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信息技术以更直观的形象展现出来不断丰富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手段;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辅助引导,可以加强教学活动的渲染力,提升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们能够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调动自我的积极性,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
一、分析整合意义,为学科教学指明方向
1.教师的授课方式发生转变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因教学观念、辅助教具等因素,导致教学活动与实际教学目的相比,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在应试教育的风向指引下,教师在传统课堂上并没有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使其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对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影响深远。因此,教师们要学会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充分展现教育课堂的活性,一方面,借助其优势有效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还可以有效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们在学习上走到一个新的高度。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往往跟随教师的教学在走,没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初级阶段的小学数学,因为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有着一定的偏差。可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问题上一概采用统一,无差别的教学模式,这样无法挖掘学生的动态学习心理,导致课堂教学质量的严重降低。基于此,学生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线上或线下的预习、复习等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培养其探究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育指标。
3.丰富课堂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分析以往教学可以看出,部分教师一贯采用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们被动学习,这样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会逐渐分散,最终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相比于以往教学,信息技术化的课堂更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学生们可以通过信息化课堂的教程安排来深化学习体验,充分展现其课堂活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聚焦分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
1.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仅要专业素养够高,又要对现代化信息水平的掌握程度要有着清晰的认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部分教师们对于教学环节的设计仍然保持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理念,对于知识的传授过程仍使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方式,这样不仅不利于数学知识的有效传授,更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对于教育课堂的成效起到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于学校而言,要加强对于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让教师们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手段,能够有效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课程的整合。
2.通过生活化信息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俗话说:“教育来源于生活。
”说的一点也不错,教育本身与生活内容就息息相关,小学数学的课程安排就应与生活想联系,才能展现其应有的教育特色。但是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将教材课本上的知识过于放大,而忽略了以生活相联系的教学理念,导致其课程教学过于刻板枯燥。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教材,更需要学会使其结合于生活,将数学知识在生活案例中充分呈现出来,透过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有关“加减法”的数学课程时,我就先让同学们回家去录制一段有关的生活视频。视频中的内容可以是去超市购买生活用品的录制过程,也可以是去市场购买食材的录制过程。接着,我会统一收齐学生们的作业视频来充当生活案例,并选取其中部分优秀案例通过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课堂展示。最后,我再让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纷纷对视频的商品价格进行相应的计算。在贴合实际生活的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被极大地发挥出来,并且对信息化的数学课堂展现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3.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总结以往经验可知,良好的兴趣培养对于教学成果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几乎丧失,总是被动地接收知识成果,不能够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因此,笔者推荐情境式的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学习中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培养自我思考的思维意识,构建学习上的行为框架,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有关“三视图”的基本知识时,我便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创建丰富的教学情境。首先,在开课之时,我先拿出一个水杯作为开课教案,并提问到:同学们,我想邀请你们充当本堂课的摄影师,请从正面和侧面拍一拍这个水杯,看看它是什么形状?同学们纷纷回答道:是长方形。我说:“很好,现在来看看它的上面是什么形状?同学们又说道:是圆形。我再总结相关知识点:你们说的很对,像这样,从一个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图形形状,我们将它们成为正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统一称为三视图。最后,我再利用信息技术将水杯的三视图以多媒体视频动画播放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出来,以此来加深同学们的学习印象。在一个教学情境中套入一个生活实物,可以有效地拉进教学情境的氛围中,一方面缓解了他们的学习压力,另一方面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4.信息技术手段与实际教材内容的整合
因为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有着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不管是在信息技术化教育课堂还是传统课堂,教师们所设计的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不可脱离教材的实际内容,要以小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来进行问题设计。否则,即使是在信息化的教学课堂,学生们未必能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例如,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个“鸡兔同笼”的问题,这类方程置换问题非常的经典,几乎在所有版本的教材中都能看到。但是随着近几年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入,部分教师的多媒体课件上则很少见到此类题目。基于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加大多媒体技术与这类题型的契合程度,保证信息技术手段能与实际教材内容相互整合。出于“鸡兔同笼”问题的抽象性,其在传统的纸质课本中难以具体的表现出来。于是我会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动画“鸡兔同笼”的呈现效果,将鸡与兔的形象活跃在动画视频之中,使得学生可以不用花费大量时间去想象鸡兔同笼的画面,帮助学生快速了解与掌握此类题型的解题方向。通过上述案例中信息技术手段与典型例题的相互契合,是我们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责任与义务。
结束语
总之,信息技术给教学课堂带来的优势巨大,也是近几年新课改的主要发展趋势。小学数学相关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整合教材的实际内容,但切忌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要将课程合理化与教学合理化做到极致,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徐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研究[J].学周刊,2020(36):107-108.
[2]郭兴海.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研究[J].学周刊,2020(36):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