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湘
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 江苏省镇江市212300
摘要:要想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和积极性,开展趣味性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趣味性教学可以让高年级的小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提升课堂的参与感,从而进一步的去激发学习兴趣。本文围绕如何对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展趣味性教学实践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趣味性教学
前言:就当前的小学实际教学情况而言,许多小学校的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对开展趣味性数学的教学活动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趣味性教学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扩展,只有少部分小学的高年级的数学教师采取了趣味性教学,但是在开展教学时由于经验不足,没有找到很好的适合高年级小学生的方法,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探析实践方法。
一、更新教学理念,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高年级的小学生由于比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稍大,所以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相对较高,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当进行尝试,教高年级的小学生一些高效的数学学习方法,帮助高年级的小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巩固抽象的数学知识。活泼好动和注意力不集中,是小孩子的天性使然,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对实践活动更是情有独钟,高年级的数学教师应该试着丢掉自己传统的教学思想,充分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把一些对学习数学有益的游戏,合理的融入到数学课堂当中开展趣味性的教学,营造良好一个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
二、实行课前提问,创建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
数学教师要想对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展趣味性教学,可以尝试在课前设置一个提问环节,和高年级小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来获悉他们的兴趣爱好。前提是要和小学生交朋友,让小学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心智发展的要比低年级的小学生成熟一些,不会毫不顾忌的倾诉,教师需要坦诚以待,尝试让学生放下防备敞开心扉,这样教师才能真实的了解到高年级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再结合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创建趣味性的课堂情境。
例如:数学教师在给高年级的小学生,讲解《小数的加减法》这节的课的内容之前,可以让学生先提前预习一下课本内容,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就“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有关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相信你们肯定还记得,‘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内容,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又是否适用于‘小数加减法’”。让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教师负责在黑板上出一些题目:“4.2+3=?”“9+2.1=?”“19+9.9=?”讨论结束之后让学生结合‘整数加减法’的知识,自行计算黑板上的题目,计算方法是:“整数部分先做加减法,之后再把小数部分做加减法”[1]。
三、用故事探究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数学这种抽象的知识,小学生一旦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就会感觉到乏味无趣,教师要想避免让小学生感到无趣,就要用小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可以适当的,将一些有益的数学故事,引入到高年级的数学课堂,让高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听故事的方式,了解到一些课本上涉及不到的数学知识内容,有助于小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数学知识。
但是数学教师要注意,讲解的故事不能太长也不能太深奥,避免小学生理解不上去,结果听着听着就犯困了,毕竟小学生的注意力是很难长时间集中的,尤其是对听不懂的东西。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自己的教学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故事内容。
例如:数学教师在给高年级的小学生讲解完,《确定位置》这节课的理论知识内容之后,可以适当的讲一些和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有联系的数学故事,让小学生围绕故事内容进行自主探究,来调节一下课堂气氛,改变小学生因为听理论知识而产生的困倦的情绪。由于高年级的小学生比低年级的小学生年龄稍大一些,记忆力也会相对更强一些,数学教师也可以针对这种情况,对高年级的小学生开展一个故事分享活动,让高年级的小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关于位置的小故事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讨论。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小学生在故事中学习到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发散思路、开阔视野,又在和同学们分享的过程当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收获了快乐。
四、创新教学方式,将影像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信息时代数学教师应该主动创新求变,将信息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小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去开展趣味性教学,把教学内容通过影像放映的形式向小学生呈现。
例如:数学教师在给高年级的小学生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的理论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一些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通过网络搜集、下载、借鉴、参考一些数学教学相关的案例,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查漏补缺。然后在上课的时候通过影像放映的形式,向小学生展示各种各样形状的立体图形,让小学生自己去观察判断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让小学生对正方体和长方体,这种立体图形有更清晰直观的认识。然后教师在通过PPT放映的方式,向小学生展示和讲解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内容,讲解完成之后让小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自己亲手去制作正方体和长方体,制作完成之后,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作品[2]。
五、开展教学实践
高年级的小学生对实践活动有着强烈的兴趣,,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实践方案,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的数学课堂,让小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例如:数学教师在给高年级的小学生,讲解《扇形统计图》这节课的理论知识之前,可以先在班级通过小组分工的形式,开展一个关于自己喜欢的明星的实践调查,每个小组成员把自己喜欢的明星告诉自己的组长,各个小组组长负责统计最后的结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数学教师在讲完本节课的理论知识之后,同学们按照课前统计的结果,自己制作一个扇形统计图,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明星的比例,做完之后交给教师,教师可以借此来检验一下,所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再顺便了解一下同学们平时都喜欢哪些明星。借助实践开展来赋予课堂以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
结束语:简而言之,借助趣味性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兴趣与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在实际践行中,可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影像进行教学、创新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提问、采用故事探究、教学实践等方式来构建趣味性课堂,助力高效课堂的打造。
参考文献:
[1]严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的趣味性教学实践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330-331.
[2]唐冬梅.关于小学高年级数学趣味教学的探析[J].华夏教师,2016(05):35.
作者简介:石云湘,女,汉族,籍贯:江苏丹阳。生于:1975-01,工作单位:丹阳市新区实验小学,单位省市:江苏省镇江市,单位邮编:212300,职称:小学高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