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模型的构建及其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张敏
[导读] 掌握物理模型是高中阶段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科学方法,如何引导高中生们利用物理模型来解决物理问题,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张敏
        (四川省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掌握物理模型是高中阶段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科学方法,如何引导高中生们利用物理模型来解决物理问题,成为了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为了方便说明,就以斜面模型、滑块模型为例,简要说明物理模型的作用,以及在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具体用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物理模型;作用
        引言:
        在物理课程中,许多学生对学习物理学科存在一种畏惧感,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需要教授给学生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物理学科的教师都以物理模型的形式进行教学。因此,学生在了解了物理模型的本质之后,通过理解和掌握模型,就可以轻松地解决他们在物理学科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学习物理学科的效率。
        一、斜面模型分析与应用
        (一)模型概念介绍
        例如在学习《摩擦力》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介绍斜面模型,该模型是高中阶段物理学科中一种常见的模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先阐述关于斜面模型的两个基本概念:一方面,要了解物体对斜面压力为零的临界条件;另一方面,要牢记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是由倾角与动摩擦因素所决定的。用公式表达为:
       
        (二)介绍斜面模型摩擦力特征
        静摩擦力是被动的,换句话说,静摩擦力会阻碍物体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会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通过学习这些摩擦特性,所有参与摩擦力的机械问题都具有一系列解决方案的特征。
        在阐述完摩擦力特征之后,教师可以用例题进行进一步说明:已知斜面上存在一个物体,若斜面的倾角为θ,现在沿着斜面的方向对物体施加一个力,力的最大值为F1,最小值为F2,求斜面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因数。
        在答题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摩擦力所具备的被动特征,当力取F1时,物体处于向上滑动的临界状态,当力取F2时,物体处于下滑临界状态,由此可知:
        若取最大值,则F1=mgsinθ+μmgcosθ;
        若取最小值,则mgsinθ=F2+μmgcosθ;
        当力由F1逐渐减小到F2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先变小再变大。借助对斜面模型摩擦力特点的分析,让学生们了解摩擦力所具备的被动特点,锻炼高中生的受力分析能力。
        (三)斜面模型实际运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物理知识框架中运用的斜面模型,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斜面,也会存在很多特殊情况,学生们在处理斜面问题的时候,要学会以斜面模型为基础,进行知识发散,将该模型灵活运用于台阶问题、平面磁场问题等方面,提升物理思维。例如下面这道题:已知小球从梯顶抛出,假设小球的初速度为v0=2m/s,若每一阶台阶的高度相同,均为0.2m,宽度0.25m,求小球最终会停留在第几阶台阶上。
        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们对问题进行解析,先要确定该题目考查的是什么知识点,通过分析题干可知本题主要考查台阶问题以及平抛运动,可以先将各阶台阶相连,得到一个斜面,将其转化为斜面问题,再利用斜面模型进行处理,设小球接触斜面的点P,小球水平位移x,,因此可以推断小球先落在第三阶台阶上。尽管题干中没有出现“斜面”,但是学会利用斜面模型处理问题,会加快解题速度,降低解题难度。
        二、滑块模型分析与应用
        (一)概念简介
        高中阶段所学习的滑块模型,主要应用于动量问题当中。具体来说包含滑块与滑块相互作用、挡板与滑块相互作用以及长木板与滑块相互作用等形式,在此基础上,还会出现子弹射入木块以及在滑块上加装弹簧等变形。想要学习好滑块模型,需要注意四方面问题:判断运动情境、计算动量关系、计算能量关系、寻找临界条件。
        (二)运用滑块模型具体方式
        在学习滑块模型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学习两个基本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分析物体相对静止状态以及最大加速度,分析物体是否相对滑动,以被动物体加速度的最大值为切入点,分析两个物体的临界状态。另一方面,要掌握两个物体速度相同时所具备的特征,当两个物体的速度相同,一般情况下就是其运动状态改变的临界点。在掌握了滑动模型的基本特性之后,就可以利用该模型进行逆向思维,解决连接体问题。
        例如:已知水平传送带匀速运动,设速度为v1,物体P、Q连接在通过定滑轮且不能延长的绳子上(如图1所示),当t=0,物体P的速度为v2,若不考虑滑轮的质量以及摩擦力,求P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图1
        这道题目是一道连接体问题,传统计算方式是先分析P运动情况,判断v1与v2的大小关系,再判断P受传送带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还要考虑绳子的拉力,解题思维较为复杂,而通过滑块模型,可将解题思路进行简化,在模块模型下,可以将P与传送带之间可能存在的几种摩擦力作为切入点,P在受到摩擦力的情况下,会出现左滑、右滑以及静止三种状态,将P、Q看作一个整体,其加速度有三种情况,带入三个备选项(b、c、d)可得:
        ,在得出该结论之后,结合第二个状态临界点出现在物体P、Q速度相等时刻,就能够快速判断各个选项是否正确。
        三、结束语
        通过解决上述问题,学生将在学习物理模型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各种物理定律,同时以物理模型为基础,掌握各种物理定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能够提升高中生解题技巧,提升其应试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物理思维,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刘佃庆.简谈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研究和实践[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22):76-78.
        [2]牟小峰.浅谈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研版),2020(03):212-213.
        [3]张立强.浅析高中物理模型教学方法心得[J].文存阅刊,2019(14):109.
        [4]张培山.高中物理的模型构建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9(15):1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