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技术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创新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杨啟文
[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给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带来新的启发,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
        杨啟文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清河中学 云南 腾冲 679114)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给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带来新的启发,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装点物理课堂,带来生机与活力,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与此同时,教学实践表明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融合运用,有效活跃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引领他们主动学习物理知识、开启物理思维,提升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本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谈一谈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实践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教学实践
        物理作为一门以探索物质结构、分析物质作用、总结运动规律为主的自然学科,表现出极其明显的抽象性与逻辑性特征;基于物理核心素养教育的根本要求,决定了物理教育过程要注重实践,摆脱传统死记硬背的低效学习模式;发挥信息技术的价值作用,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物理概念,活学活用物理知识,在信息技术推动作用下提升学习有效性。
        1.创设探究氛围,唤醒求知动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呈现不同的知识内容或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教学与生活实践的沟通桥梁,打造真实、生动的探究情境,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求知动力,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融入学习环境,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分析探讨、整合实验结果,体验了知识的生成与运用,不仅有利于锻炼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调动探究兴趣,而且也有利于他们更系统、更全面地把握物理知识,理解物理现象,提升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学习“电路的串联和并联”时,以往学生最容易混淆什么是串联电路、什么是并联电路,而借助课件直观地模拟与演示连接电路的方法,对比观察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二者的异同点一目了然;在形成初步认知的基础上,再由学生亲自动手设计和连接电路,加深对电路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2.设计问题情境,启发物理思维
        信息技术手段应用到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呈现多元化的问题情境,使得物理课堂更有趣味性和探究性,学生在参与、思考与实践中构建知识体系,主动探索物理奥秘,启发物理思维,深化对教材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吸收。例如,学习“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阻”时,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呈现问题链:①电线的内部和外部分别使用了哪些材料?②为什么普通电线的内部一般以铜或者铝材质作为导线?大家都知道铁的价格便宜而且容易获得,铁能做电线吗?为什么?有趣的问题场景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随即通过课件播放一段探究实验,借助导电性检测器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同时思考问题:“你如何理解导体与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请举例说明”。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动机,深入浅出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激活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


        3.呈现趣味内容,化解教学难点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装点物理课堂,呈现趣味的知识内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既能体现物理教学的魅力,也有利于化繁为简,化解教学难点,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保持求知动力与自信心。例如,研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时, 我在课前给大家播放了一段精彩的电动机器人以及电动小汽车竞速表演,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再设问启发:“为什么这个机器人和汽车能听从指挥做运动呢?”当大家陷入思考中,继续播放动画视频,演示“奥斯特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原理?哪些物体对磁针施加力的作用使其运动?”“如果说物体之间的力相互作用,那么磁场对通电导线起到了什么作用?”层层递进的设问,学生早已跃跃欲试,我们又在课堂上继续研究磁场对通电线圈发生作用的实验视频,再整合教材中的知识点,逐一突破问题,加深理解。
        4.整合丰富资源,拓宽知识视野
        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给物理课堂带来了丰富精彩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认识到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例如,学习“电磁波的海洋”时,本节课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并提前布置任务:①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电磁波有哪些实践应用?②在能量应用领域,电磁波有哪些实践应用?③怎样才能减少电磁波污染问题?各小组结合问题上网查找资料,同学之间共享学习信息,并总结与电磁波相关的知识点。上课时,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了有关“电磁波应用”的微课视频,系统梳理与电磁波有关的知识点。通过先学后教,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容量,也让学生打开知识视野,广泛地汲取物理知识,强化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5.优化实验过程,提升学习效率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同样体现在优化实验环节。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一线教师开始重视物理实验,但是受限于课堂时间与实验条件,有些演示实验不易于观察、有些探究实验不方便操作,这也导致学生逐渐对物理实验失去了兴趣。所以要挖掘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例如研究“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演示实验,学生很难才能观察到电流计指针的微小变化,所以借助摄像机和投影器放大实验现象,让学生通过大屏幕更清晰地观察实验操作步骤,这样的实验过程既有趣又有效;再如,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二力平衡的实验过程,让学生自主总结保持物体平衡需要满足的条件,深入思考问题:假如细线两端放上不同质量的钩码,木板还是静止状态吗?结合视频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学生有观察、有操作、有思考,在物理实验中大有所获。
        总之,新形势下推进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与创新势在必行,教师要多总结经验、多探索方法、多创新应用,找到信息技术与课堂活动的契合点,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于无形中渗透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安霖.核心素养下初中物理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3):8-9.
        [2]梁冬萌.关于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与思考[J].求知导刊,2020,(11):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