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适度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潘 峰
[导读] 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潘 峰
        云南省泸西县泸源普通高级中学   652499
        摘要:新课改要求历史教学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历史教师就必须做到:适度调整教学内容,构建历史知识的完整性;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最后升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历史思维。
        关键词:历史教学;适度;主体
        伴随新课改的进一步发展,课堂教学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出,而教师的作用被弱化。这是很多教师在新课改实施以来所形成的看法。但是,在历史教学中,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历史知识储备参差不齐,给历史教学带来了很多麻烦。作为历史教师就必须处理好学法与教法的关系,适度掌控“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顺利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学有所获。然而,在施教过程中要想准确把握这个“适度”,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要求:
        一、适度调整教学内容,构建历史知识的完整性。
        教师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材,但是又不能局限于教材所罗列的知识点,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补充,使知识更加完整。同时,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目的性,要求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学情,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科学的预设。因为学生的思维品质,基础知识结构各不相同。所以,教材所呈现的内容不一定都适合用来合作探究。这样,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就会对“怎么教”“教什么”精心策划。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决定采取何种教学手段等细致安排。在这一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内容的边排顺序,增删相应教学内容。如: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三专题六第三、四课讲得是一个教学内容——“启蒙运动”。但是,在排版时设计为两课内容,教师在作教学设计时可以把两课内容合并,这样保证了历史事件的完整性。所以,在作教学设计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明显。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
        创设情境“指教师有意利用环境、情感、艺术等因素来调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教学情景的创设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样就实现了由“要学生学”向“学生要学”的转变。
        创设情境并不是让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教师事前设计好的故事中,如果学生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整节教学内容完全由学生掌控,就不能达到检测教学设计的预设目标,也将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要恰当设计教学情景,用“教师的主导”带动“学生的主体”。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选择在课前导入,一个成功的课前导入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学生对整个知识点的理解。

以《罗马法》为例来创设情境“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是法律。在这三次征服中,哪一次影响最深远?这种影响持续了多久?”这个导入的设计直击考点知识“罗马法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种情境创设自然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
        当然,情景创设不仅仅用在课前导入上,对于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通过不同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如:对《罗马法》一课中公民房与万民法的理解,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埃及艳后与凯撒相爱后是否能得到罗马法的保护?学生则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分为两种情况:公民法时期,万民法时期。教师可以进一步反问,这两个时期有什么区别吗?又该如何理解公民法与万民法的特点呢?这样一步一步追问下去,从而成功运用。“助产术”的办法帮助学生决本课的难点,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是为了带动“学生的主体”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所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教师由讲学者。转变为导学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学习,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翻转。
        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教师与学生本身就是一组矛盾的统一,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也是如此,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而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能促使教师不断调整教法,教师的教是为学生主体服务的。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背景下,要求学分制,实行走班教学,这样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更加明显,同一个年级,同一科目。分成几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差异。教师要适时调整教学设计,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此时,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就会呈现微妙的变化,对于基础好的。课外阅读量大的自律性强的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做蜻蜓点水式的引导,就会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然而,基础相对薄弱,自律性差的学生,教师必须加强监管,督促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说,教师的导与学生的主体,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处理。
        四、升华课堂教学内容,形成历史思维。
        一节课下来,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也练就了基本的学习技能,这就能算是一节优质课吗?实则不然,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用历史眼光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用准确的语言完成历史叙述。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更要积极参与,配合。因为高中生的思维不够成熟,对事物本质的认知缺乏全面性,这时,教师就要发挥专业特长,对学生做出科学引导。例如,同一时期,东西方历史发展存在差异,以西汉、罗马为例,二者是同时期的两大帝国,但是却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西汉是封建社会,罗马处于奴隶社会,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就要从生产力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最终形成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正确认识。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形成历史思维的关键。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不能被。弱化的。对于二者的关系做出适度的调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最终实现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张仁贤.翻转课堂模式与教学转型.[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4.08
        [2] 缪水娟.教师角色转变细节.[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