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
江西省高安市新街镇第二初级中学 330811
摘要: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日趋成熟,历史课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提升思想品格,掌握历史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都有重要意义。基于此,以下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引言
以史为鉴可以证兴衰并不是一句空话,基于历史教训能够带给现代人许许多多的启发,不可否认的是历史课程在初中教学中的比重很低,学校和学生没能给予这门课应有的重视和尊重,甚至部分历史老师对待自己的历史课也过于随意,他们对学生的教育仅限于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全盘灌输,仅仅希望学生能够回答出考卷上的问题,教学质量也因此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一、创新历史课程设计
信息技术可以带来影片、音乐、情境等立体的事物,教师应当在设计课程时为学生们提供区别于传统印象的历史课堂。例如,笔者在某历史公开课上看到,教师提前做好教素材,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历史纪录片,学生正处在思维的活跃期,喜欢这种轻松而且直观的授课方式,有意愿欣赏影片内容,对影片里人物和历史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教师通过对纪录片的讲解,提前设计好引导的语言,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点上。然后把学生分为两组,采用辩论的方式对教材知识点展开分析,在整个公开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氛围非常活跃,大家踊跃发言,争相回答问题,节奏轻松明快,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教学过程,当下课铃响起的时候还有不少同学意犹未尽,不愿下课。新颖的课堂设计让学生不仅通过观影学会教材上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发挥想象力扩展延伸知识的宽度,同时分组讨论提升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增加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思考,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这堂历史公开课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情感体验的增强
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其实也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帮助学生将体验与感悟内容内化为品格,外化为行为的过程,那么情感体验的增强就是非常有必要的。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价值观的本质其实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有责任将这一部分的内容纳入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或是播放历史纪录片的相关片段帮助学生加强这一方面的情感体验。
教学本来就不应当是枯燥乏味的灌输知识,更不应该只有学生在题海中挣扎沉浮,学生学习所得到的知识应当有利于拓宽他们的未来发展方向,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中学历史教育是一种基于知识教导的素质教育,是全面提升人本身的品格的一种有利方式,不该被埋没在枯燥的教学方式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情感体验作为人生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既然能够在历史学习中得到些许的帮助,教师为何还要忽视课堂中的情感教学?需要多次强调的是,对于中学教师和学生来说,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育人而非考试,学校和教师不应当本末倒置,事倍功半。
三、结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历史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核心素养培养,不同的历史教学内容对应的核心素养不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是教学中的重要目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学习将各个时空中发生的历史事件通过独特的方式有效连接,然后利用时空观去分析、理解和掌握历史事件,将各种事件联系一起,感受历史在不同的时空中的变化以及延续,进而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分析评判。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的目标,渗透到具体教学当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在学生时空观的培养上,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年代尺等方式的应用,提高学生时空观素养。比如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利用年代尺开展教学活动。从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1919五四运动、1920年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到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学生能够用时空的角度去了解共产党诞生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还可以由点入面,针对每一个年代尺上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讲解,进而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出发进行方法和理念的变革创新,围绕历史文本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学习的思维和方法,还要让学生从历久弥新的故事中体会道理,促进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尚硕武.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2020(37):45.
[2]尹文博.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当代家庭教育,2019(26):78.
[3]顾董军.论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七),2019:27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