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邓荣华
[导读] 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邓荣华
        青岛商务学校 山东 青岛 266000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传统的专业课程教学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课程改革已成为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的共识,为推进课程思政,助力立德树人,文章对环境监测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实施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中职;环境监测技术;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专业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作为主要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职业教育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环境监测技术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中职专业课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新时代课改要求,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一、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专业课课程改革有助于建立中职学生的学习意义感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主体,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技术人才的能力不足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大痛点,追根溯源,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的学习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意志不坚定、学习热情不高的现象,而家长、学校、社会对于他们相对消极的评价,又进一步使他们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中职的课堂缺乏力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推动专业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专业课程改革,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建立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的意义感,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背后隐含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及其实践价值与人生意义,真正实现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无缝衔接,中等职业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2、专业核心课程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环境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污染物为主线掌握从布点、采样、样品保存、预处理到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的环境监测全过程,使学生具备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能力和综合素质[1]。传统的灌输授课模式使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参与度不高,导致学生专业能力不足,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因此,研究与实践《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打造“学生主体、能力本位[2]、行动导向、实践主线”的高效课堂,实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能力培养高度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3]。《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走进职场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能力,为学生继续学习、适应社会、获得发展奠定基石,从而提高学生终身发展能力。


二、实施中职《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1、深度挖掘《环境监测技术》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4]。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构建同向同行、相互连接的思政的教育体系,在《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中,将环境保护、家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感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怀,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
        2、 开发校本教材,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为了适应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环境监测人才的需求,我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结合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开发《环境监测技术》校本课程,借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工业分析检验”赛项评分标准,增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知识的学习;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企合作单位、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实际工作情况为导向,采用项目模块式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有章可循、精益求精,从中不断渗透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让学生高标准要求自己,以乐观、自信的态度迎接职业生涯的挑战。
        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革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线上线下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我们生活在“互联网+”的 时代,智能设备和移动终端的开发应用为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以蓝墨云班课为例,在《环境监测技术》课堂教学中, 借助蓝墨云班课教学互动平台,上传任务书、讲课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可以更加自由的合理规划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通过蓝墨云班课数据统计的功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测试题完成情况,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制定合适的组织策略,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自制教具、课堂活动等多元化组织形式构建充满对话、自主和协作的真实课堂,使学生在收获的知识经验的同时,处理与同学的合作关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健康的人格、 团结协作的精神等都得到了发展。
        此外,为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借助希沃白板授课助手的直播功能,将探究监测方案、监测过程等实时投放在大屏幕上,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科素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结束语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及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专业课在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与实践环境监测技术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多种组织策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质疑精神,结合当代环境问题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力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品德塑造达到三位一体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井影,赵素芬.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4):380-382.
        [2]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挑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5:14-16.
        [3]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与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1-6.
        [4] 佘双好. 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的发展过程及基本观点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4.
        作者简介:邓荣华(1987、6),女,籍贯:山东省+枣庄市,讲师,研究生,环境监测专业课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