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南音兴趣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32期   作者:孙玉双
[导读]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数千年,诞生的优秀文化、宝贵传统不计其数,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
        孙玉双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城厢中心小学 362400
        摘要: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数千年,诞生的优秀文化、宝贵传统不计其数,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资源。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我们必须看到这些宝贵文化的传承使命,必须以有效举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让学生受到指引,健康成长,并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积蓄力量。具体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要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为己任,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也为祖国新一代的成长做出应有的贡献。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南音兴趣的培养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南音;兴趣;培养
引言
        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够将南音较好的融入和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音乐课程教育的整体质量,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这对于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南音的发展分析
        南音发源于福建泉州,原称弦管,是闽南文化中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保存量最多的精神财富。南音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闽南地区及港澳台、东南亚闽籍华人活跃地区传播。民国时期,南音社团的活动收入微薄,南音乐人常入不敷出,南音的流传仅限于民间馆阁的自娱自乐。1949年以前,曾一度濒临灭绝。1952年,泉州市政府组建第一支南音文化团体——南音研究社。1962年成立南音乐团,自此南音走上专业化表演之路,纳入国家编制,国家对于南音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为南音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保障。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南音乐团的活动自1966年起中断,于1986年正式更名为泉州南音乐团。2009年9月30日,南音“申遗”成功,自此,南音的传承和发展翻开了崭新一页。如今,每周三五六日晚上泉州金鱼巷南音阁、文庙等地都有免费的南音表演,南音活动日益活跃,在政府的关怀和南音乐人的共同努力下,南音得以长足发展。尤其政府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承,出台了各种政策,使得许多即将失传的孤本得以继续传承,又为南音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人才保证。随着申遗成功,不仅使南音完好地保存下来,还为南音的发展开创了新天地。
二、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有些小学音乐课程在教学目标上普遍存在不明确的地位,无法让该门课程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分析其原因在于学校管理者对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未全面认识,缺乏对音乐教学艺术性和特殊性的正确认识。导致即便是开展小学音乐课程但也停留在形式主义上,难以发挥音乐学科的有效作用。教学目标的不明确也难以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程的重视程度,时间久了会降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偏重教材
        近代以后,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以来,小学音乐教育的根基基本上是围绕教材进行的。但是社会在不断向前,教育的内容也需要不断丰富,一味汲取教材上的有限养分对于学生而言是不够充分的,仍旧全部围绕教材开展教学活动的课堂很难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显得固化。其次,教学内容中完全以教材为主体也会使教学内容单一化,使得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单薄无力。
        (三)教学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顺利开展音乐教学的前提条件。但是目前我国不少学校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农村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情况更为常见,音响、钢琴、手风琴、多媒体等基础教学设备的缺失,也影响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开展效果,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


三、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南音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南音文化的渗透形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又表现为能够在坚守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批判和反思;还表现在能够对外来的优秀文化进行充分的整合与包容。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南音的渗透恰恰符合文化自信的本质要求。在以往的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和流程开展教学,难免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因此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渗透南音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模式,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掌握学生更容易接纳哪种教学形式,从而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对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和南音渗透形式作出调整。
        (二)创造良好听觉氛围,促使学生感受南音的魅力
        音乐是创作者的情绪情感的表达,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承。但是,我们直接在音乐教育中进行文化的宣讲教育,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小学生对民族文化、音乐内涵等还没有充分的认识理解能力,对于平铺直叙的教学对话方式也会有抗拒情绪。所以,我认为,南音文化的传承可以先从听音乐开始。所谓音乐无国界,音乐其实也没有语言、年龄、性别之分。老师要给学生创造听音乐的好氛围,好条件,要在不加以语言干涉、认知干涉的前提下,让学生自行去听音乐,自行去感受音乐中的情绪、情感和奥妙。让学生形成切身体会,这是南音文化传承的重要一步。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南音的积极性
        教师可以将南音引入到音乐课堂当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艺术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或者业余时间了解更多南音的魅力所在。音乐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课外积累,从多个方面进行音乐锻炼。在班级内设立兴趣小组,让学生们进行讨论和学习。还可以邀请著名的南音名家去开展专题讲座,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南音的感受。开拓学生音乐视野,创新并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挖掘南音的精神文化,探究有效的教育方法,丰富学校音乐教学的内容,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在音乐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可以随机地选取一些南音乐曲让学生欣赏、聆听,让他们感受不同的南音带来的不同氛围。然后再以音乐为主线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这样更加有利于教师顺利开展课堂教学,使音乐课堂呈现出有趣和谐的氛围。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当地人文资源,有效地融合现代音乐和南音的教学,实现音乐教育全方位发展。音乐教师应该要加强音乐课堂教学秩序,尊重学生学习音乐的主体性,合理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全方位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将南音传统文化合理地引进到音乐教学当中去。
        (四)组织举办主题竞赛,丰富创新南音传承的形式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课上教学的普及和创新,另一方面还应丰富和创新课下的传承方法,比如组织以南音为主题的奏唱、表演比赛,为学生搭建学习成果展示的平台,或者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互助学习,划分人物台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贴近和领悟地方音乐的传统艺术之美。
结束语
        音乐是文化的载体,民族音乐更是包含着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立足音乐教学,进行南音文化的传承,这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也为正在成长中的中国少年带来了新的成长助力。随着民族音乐文化的渗透和熏陶,小学生一定可以更好的感受音乐的魅力,并在音乐声中乐观成长,享受生活。
参考文献
        [1]陈美娥.南音:最早风靡海外的中国之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9(05):52-55.
        [2]叶红.深化传统音乐教学提升高中生音乐鉴赏能力[J].考试周刊,2019(84):155-156.
        [3]林茵.加强小学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新教师,2019(06):73+79.
        [4]林益婧.福建南音进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5]曾秀华.泉州南音引入小学课堂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2019(05):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