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结合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张迎红
[导读] 家庭教育是一个个体进入到世界以后所接受到的第一次教育活动
        张迎红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正村镇中公村幼儿园,河北 保定 072550
        摘要:家庭教育是一个个体进入到世界以后所接受到的第一次教育活动,所以家庭教育也被称之为是幼儿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是从孩子出生之日起,直至个体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后才渐渐减缓其作用的。在学前教育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是能够掌握正确家庭教养观念并实施正确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仍然为数不多。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有效结合
引言:
        幼儿年龄偏小,心智等方面不够成熟,需要家长和幼儿园相互配合,遵循现代教学理念,从幼儿角度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给幼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幼儿教师不仅起到传递知识的作用,还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需要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共同努力,将教育优势发挥到最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结合,以充分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1 家园共育重要性
        1.1 促进家园深入沟通
        家园共育模式的构建,可为幼儿园与家长搭建互动沟通平台,对家园共育模式提出更多优化完善意见,提高家园合作综合效果。以往家园合作时,家长很少发言,主要倾听幼师的讲话,进而更多的了解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情况。由于幼师未能与家长开展有效沟通,不能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无法有效推动家园共育工作开展。在新家园共育教育理念指导下,园方需主动对合作方式进行改革,打破传统家长会的单一呆板,引导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想法与措施。通过合理消除家园沟通隔膜,促使家长主动发言,诉说自己在家庭教育领域的心得。随着家园合作氛围的变化,不仅家长与幼师可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且家长之间可以针对幼儿教育进行相互分享互动,很好整合了育儿经验,提高家园共育工作开展适用性。
        1.2 培养幼儿基本生活能力
        幼儿园教育阶段,主要是对幼儿心智进行启蒙,并不开展文化知识教学,通过游戏化课程的引导,逐渐培养幼儿基本生活能力。在完成该项教育任务时,不能仅靠幼师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因为幼儿基本生活能力培养时,幼儿的监护人家长具有一定教育责任,培养幼儿一定生活能力。笔者认为家园共育教学模式,可对言传身教进行全面贯彻落实,因为幼儿处于幼儿园学习阶段,幼师可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幼儿进行思维启发,启迪幼儿相应的生活行为意识。而当幼儿处于家庭生活环境时,父母则落实言传身教,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与基本生活能力。在家庭教育与幼儿园引导的无缝衔接下,可充分发挥出家园共育教育模式价值,为幼儿建构和谐、安全、幸福的成长乐园,培养并提升幼儿基本生活能力。如幼儿饮食基本生活能力培养时,鉴于幼儿心智特殊,并没有饭前洗手的意识与习惯。为此,父母开展家庭生活教育时,则需通过自身行动引导幼儿,确保幼儿每次吃饭前都认真的进行洗手,幼儿反复开展一件事情,则会逐渐成为幼儿生活的一种习惯,养成饭前洗手的主观意识。而幼儿园开展教育引导时,则需对幼儿饮食习惯进行强化巩固,保证每一次用餐前都引导幼儿进行洗手,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勤洗手可避免病菌的传播,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肢体,因此容易出现手足口病,主要是由于病菌没有得到及时清除。通过家园共育教育工作开展,培养幼儿基本生活能力,主动消除病菌的传播,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
        1.3 增加家庭教育份额
        家园共育教育工作开展时,家长与幼儿园的教育份额应当处于均衡状态,两者教育份额的失衡,则会对幼儿教育工作造成很大影响。为避免该类教育问题的出现,应当对以往的家园合作方式进行优化完善。通过对以往家园共育模式进行分析可知,家庭教育份额明显缺失,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开展家庭幼儿教育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幼儿教育工作主要由幼儿园完成。而部分幼师的教育理念也存在偏差,错误认为幼儿家长不具备专业教育知识,因此幼儿教育工作应当主要由幼儿园负责。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导致幼儿家庭教育份额出现减少,弱化了家庭教育重要性。

通过家园共育工作的创新,对家长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进行重新定位,纠正部分幼师与家长错误的幼儿教育思想,保证家长与幼儿园育儿思想一致。为此,则应当合理增加家庭教育份额,逐渐平衡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保证家长可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活动当中,通过亲子游戏增加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亲情,全面启蒙幼儿心智思维。
        2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
        2.1 家庭教育影响幼儿园教育质量
        由于幼儿阶段的孩子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在幼儿园教育结束后,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才能有效保障幼儿园教育质量,否则就会影响到幼儿园教育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持高度一致的教育目标,围绕幼儿开展教育活动。所以在教育内容上,两种教育应保持相应的联系性。如果家庭教育未能全面配合幼儿园教育,不仅会影响到幼儿园教育质量,还会影响到幼儿教育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如果两者教育内容相差较大,还会限制幼儿园教育的发展,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2 幼儿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
        从教育环境来看,家庭教育属于一种封闭性教育,幼儿接触到的人有限,且父母缺乏专业性,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和规范性,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而幼儿园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在基础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且能够有效指导家庭教育。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面对孩子的行为,尤其是喜欢玩玩具、看电视、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状况时往往感到无奈,而幼儿园教育在理论方面有着深入的了解,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规范幼儿的行为,让幼儿乖乖听从教师的安排,所以幼儿园教育对家庭教育具有指导作用。
        3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策略
        3.1 家庭教育支持幼儿园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前,应为幼儿进入幼儿园教育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幼儿适应幼儿园教育活动,避免影响到幼儿性格的发展。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与孩子之间做一些互动游戏,目的是让孩子快速融入幼儿园教育中,确保幼儿园教育顺利进行下去。另外,也可以为孩子讲故事,鼓励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接触和玩耍,并告知孩子幼儿园教育活动比较丰富,激发幼儿对幼儿园的向往之情。
        3.2 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亲子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亲子活动,不仅能增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沟通,还能深度融合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增强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互动。在亲子活动中,家长能够深入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状况以及幼儿园的发展情况,并掌握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确保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保持高度一致。例如,在亲子活动中,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贴鼻子的游戏,贴鼻子游戏需要角色互换,分别进行两轮贴鼻子游戏,看哪组完成的时间最短。先由幼儿指挥家长用鼻子贴到动物的位置上,再由家长指挥幼儿完成贴鼻子游戏。在整个游戏过程中,能够有效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并在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共同对幼儿进行纠正,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3.3 根据幼儿身心发育特点布置家庭环境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育环境都是根据幼儿身心发育特点设置而成,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促进作用。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根据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定时更换并布置家庭环境,可设置阅读区域、玩乐区域,目的是将幼儿园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中,实现对幼儿的持续教育,有效结合两种教育方式。
        4 结语
        在幼儿健康成长的道路上,无论是幼儿园又或者是家庭,都是缺一不可的,但若想实现这二者教育功能的最大化,那么就需要考虑到这二者在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上面的优势互补特性,尽可能的实现两位一体的结合作用,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一些教育困境和教育。
        参考文献:
        [1]曹文洁.探究幼儿园礼仪教育的有效方法[J].亚太教育,2016(33):5.
        [2]张丽莉.幼儿家庭教育现状及策略[J].亚太教育,2016(14):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