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贞
诏安县郭寮小学 福建漳州 363500
摘要:鉴于数学学科有逻辑性强、较为抽象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用更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以及从学生兴趣点出发,继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教学任务。辅导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能力以及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在小学数学这种重要阶段中,数形结合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阐明数学相关例题信息,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课堂积极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数形结合思想
一、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思维以及数学关系的重要第一步,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学习生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必备的数学能力与知识。在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之中,强调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在小学数学中十分值得教师提倡和发扬,让数形结合思想成为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当代小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有利于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坚实的数学素养和相关的知识能力。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现状
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使学生大脑更利于接收具体物象知识。不仅决定了今后学生对于数学科目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决定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和采取何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小学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直观表达方式,通过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思路,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解题步骤和思路方法地总结,训练出辩证思考数学题目的能力和技巧。在许多小学的数学课堂中,数形结合方法应用非常广泛,从基础计算教学到代数几何方程问题的解决,都大规模地应用到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利用数形结合方法教学的数学课堂往往效率更高,学生的表现也更加活跃,同时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有了进一步地提升和改善,数形结合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应用不仅广泛而且使用效果也是非常好,对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和思路的拓展都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想法道路,应用范围也是非常广,同时在生活中的进一步应用,也会使学生们意识到数形结合思想贴近生活的一面。[1]
三、数形结合在数学课堂中的升华与创新
(一)引导学生形成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是非常显著的,到时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下布置作业过程中,都应该着重强调学生要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也要使学生学会更快更便捷地解题,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对于数学题目有新的认识和看法,经过多方面科学研究表示,将抽象的数字化成可视化的物体或具体事物,都有利于数学概念在脑海中的形成。同时学生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切身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与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数形结合方法,在思考问题时多考虑采用数形结合方法。例如:在教授低年级简便运算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教学模具或者学生更乐于接受的道具,将数字具体化,以生动的道具模式来演绎简便运算这一计算过程,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将不便于理解的数字转化为学生日常接触的概念,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过程以及运算规则,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一道例题到多种相关题目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二)教师充分发挥领导力,多方交流数学经验
数学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且持续进行的过程,选择的每一步路都至关重要,深层次教育深化数形结合具有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决定着学生日后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数形结合思想是充分符合学生认识数学知识,思考数学问题的逻辑步骤和逻辑推理过程的,也是一种将数学科目趣味化、形象化、具体化的重要方法,同时数形结合思想在生活中以及数学科目中的应用范围之广,也决定了数形结合思想的普遍适应性以及广泛应用性。例如:学生在学习鸡兔同笼知识时,教师应该放宽解题思路,当复杂的事情变成了便于理解的具体事物,则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同时在大脑中也能够留下记忆和想法,同时也更加有利于学生解决鸡兔同笼同类问题,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思考问题,从点到面的引申,都需要教师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三)注重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在讲授小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知识,多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遇到的数学问题,同时数形结合思想符合数学逻辑以及数学推理过程,教师应该着重注意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例如:教师在讲解方程问题时,可以从数形结合思想的出发点开始,将未知数与等式之间的关系物化,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更深层次更便捷地教授理解知识,是一次非常重大的突破,也是数学教育的创新和改进以及大幅度地改善。[2]
结语:数形结合思想广泛使用,不仅意味着数学教育越发先进和多样化,它对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培养都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和特点,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双方面积极互动,在课堂上以及课余时间中多多交流数形结合思想应用的心得体会和创新方法,使其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广季.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融入与渗透探究[J].读与写,2019:144.
[2]黄葵芬.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融入与渗透探究[J].东西南北:教育,2019:316-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