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梦
首都师范大学朝阳金盏学校 101119
摘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初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目前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学习困难生,这些学困生表现在于对数学学习存在障碍,以至于不能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将情感色彩丰富和生动形象的具体场景或问题情境与教学融合,可以抓住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索,从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应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合作的氛围,使学生全方面的成长,从而达到转化初中数学学生困生的效果。
关键词:具身认知理论 初中数学学困生 转化
一、研究背景
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学困生转化问题,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必须要解决的。未来的社会要健康稳定的发展,那么必要提升国民文化素质,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在教育阶段就有效的将这些学困生转化,这不仅能使他们健康成长,也使他们所在班级的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共同将班级营造成平等友爱、团结和谐的大家庭。因此深入的对初中数学学困生转化问题进行研究,并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目前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学习困难生,这些学困生表现在于对数学学习存在障碍,以至于不能体会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同时他们的表现也让人感到失望。长期处于这样状态下的学生,非常容易对数学产生厌倦、恐惧等不良情绪,甚至会出现心理疾病,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也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从而导致他们不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当今社会里,数学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数学充斥着人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在学习中,初中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学科,是学习理科学科的基础,更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具身认知理论研究
(一)具身认知有关概念
“具身认知”这个概念翻译自英文?“embodied?cognition”,也被译为体验认知、寓身认知或涉身认知,是自20世纪80年代才日益被人们谈及,但具身认知概念还不成熟,它的体系和方法还在发展中,关于具身认知的界定也未达成一致,因此本人介绍几种已被学者广泛认可的观念。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认知是身体、环境及其交互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其关注点聚焦于身体感受、身体体验和情境交互上,为教育教学转变认知和学习方式提供指导思想。教学活动设计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教学目标、促使教学活动有效、有序进行的有利保障。随着具身认知理论在各领域的蓬勃发展,这种新型认知理论定能有效的迁移到教育领域,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拓宽目前教育领域对于学习者认知的固有研究方式。
(二)具身认知与数学教学的关系
所谓“具身认知”,又称“涉身认知”,是指通过身体经验、体验、实践而展开的一种学习方式。数学实验是与学生的观察、猜想、操作、推理、试验等“身体——心理”活动相伴相随的。因此,“具身认知”理论与数学实验有着内在天然的契合点,具身认知理论是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具身认知理论应用于初中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将情感色彩丰富和生动形象的具体场景或问题情境与教学融合,可以抓住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探索,从而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应用,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师生合作的氛围,使学生全方面的成长,从而达到转化初中数学学生困生的效果。
三、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型归属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在思考如何通过具身认知理论设计适合数学学困生的教学活动时,本人根据具身认知理论主张身体与环境相互协同作用的特点想到暑期国际化培训时做过的学习型测试。
该测试反映人们在接受信息、进行学习时,通过借助不同的感觉器官,如凭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触摸等方式,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感觉器官和感知通道会有不同的偏好,例如,有些人更喜欢通过视觉接受信息,也有一些人更喜欢通过听觉了解世界,还有一些人更喜欢通过动手(或身体运动)来探索世界,从而掌握有关信息。不同感知觉类型的学习者,在学习上也有不同的表现,他们所采取的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从感知觉方面看,学习者主要有视觉型、听觉型、动觉型三种类型。这种学习型的测试原理恰好与具身认知理论契合,因此,本人准备面向本班的学困生进行学习型测试。为了测试的准确性,我还设计了一份本班数学学困生自我学习型判断的问卷调查,将学困生成因分为A动觉型、B视觉型、C听觉型三类,与学习型测试相对应,通过问卷以及测试分析数学学困生学习类型归属,从而根据学习型特点设计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详见附录1和2)
(二)调查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1.调查数据统计
由于客观原因,本人只对所教初一(4)班的14名数学学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学习类型测试,为了清楚地了解本班数学学困生学习型以及教学活动设计方向,我将学生自我学习类型判断数据与学习型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并且对学困生问卷与学习型测试结果分别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学生自我学习型判断与学习类型测试结果基本一致,因此根据本班学困生学习型特点我可以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
2.统计结果分析
在了解本班学困生学习类型后我对三种学习型的学生表现及特点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观察学生表现以及专家访问等方式我得出以下结论:听觉型的孩子语言表达力较强,通常表现为喜欢听音乐剧、听故事等,听觉敏锐,有的孩子喜欢趴桌子上听课,看似心不在焉,但成绩很好,其实不是他们不学习,而是他们用听来获取信息,这是他们的优势。视觉型的孩子比较安静不好动,他们常被家长说闷,其实他们主要以“看”来建立自己的信息库,比如你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细微的动作他们都不动神色的看在眼里,凡在他们眼前闪过的东西就会印在脑子里。触觉型的孩子表现就是好动,家长常以此呵斥孩子,但其实这类孩子最需要的是尊重、理解、耐心和鼓励,他们需要亲身参与,较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记课堂笔记、反复用纸笔演练、做各种实验或角色扮演等。
由统计结果可知,本班数学学困生学习型主要是触觉型和视觉型只有一人是听觉型,而数学学习困难表现也在于光听老师讲难以理解,那么,这些数学学困生则需要动手操作或反复看才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四、总结
在我的日常教学中还设计了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例如讲《合并同类项》一课时穿插消消乐游戏,让学生体会同类项的特点和合并同类项是需要注意的点;讲《几何图形》一课时加入叠纸盒游戏,让学生们动手操作,小组协作直观体会几何图形的平面展开图和立体图形;再讲数据分析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调查、记录、分析实践感受,诸如此类的活动还很多,在此我就不一一展开说明了。总之数学学困生转化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学习特点以及产生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根据具身认识理论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别出心裁,让学生通过生理上的体验达到心理上的影响,从而达到学困生转化目的。除此之外,仅靠课上的活动也是不够的,学困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也是转化的主因,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配合,家校合作,共同努力,让数学学困生转化问题能成为系统的可突破的难题。
注释:
何晓娜. 多元智能视野下的数学学困生及其转化初探[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刘鹏.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活动设计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14):89-91.
居长华. 基于冗余原则的多媒体学习活动的设计研究[D]. 扬州大学, 2011
参考文献:
[1]孙立芳, 李金玲. 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J]. 才智, 2013(33).
[2]刘钊, 舒寒.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7):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