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志权 刘雄文 刘振齐
湖北省仙桃市第二中学 湖北省仙桃市第三中学 湖北省仙桃市第三中学
【摘要】疫情时代的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班级课制度的约束,给教育增添了新内涵。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必将成为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为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发展,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办法也需要更加完善。面对显示屏上一个一个的模拟图像,看不到学生的表情,有时甚至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驱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成了新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线上+线下 混合教学 驱动
理清几个概念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通过课前导学、线上自主学习、重点难点讲解、线上线下深度讨论、过程性考核等方式,将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取得了最优化的学习效果。
程序教学法中驱动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驱动方法有:兴趣驱动、问题驱动、任务驱动、需要驱动等。
二、混合教学中的驱动“艺术”
兴趣驱动
兴趣驱动是第一战斗力。通过教学过程中的激趣和质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已经被充分调动,学生的味口已经被“吊”起来了,再顺势驱动,就可以完成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接受、理解。例如在二氧化碳溶解于水的实验中,通过激趣看到了实验现象软塑料瓶变瘪。 再通过质疑“是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溶于水才能解释这一现象?”。学生的兴趣已经空前高涨,探究欲望增强,此时顺势驱动由老师提出问题:“软塑料瓶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呢?如果发生了化学变化,会生成什么物质呢?” 在学生兴趣的感召下,他们会通过阅读教材、进行实验等不同的途径去获取关于CO2与H2O发生反应的相关的知识,会自己归纳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然后教师再次驱动:“如何解释刚才软塑料瓶中的现象?”
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讨论,先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引导他们归纳网上的言论,他们会很快得出正确的结论。
问题驱动
“问题驱动”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问题驱动的特点是教师通过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通过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也可以通过PPT的形式将问题序列化。运用共享屏幕、或者共享PPT文档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终端观看,然后联麦回答问题并把方案发在群中。学生在回答具体问题时,通过自主学习、阅读、讨论、网上查询等方式,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问题,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老师通过网络批阅、或通过主讲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老师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设计出一组“有效的问题”,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出现要有情景性。2、问题的切入要有生活性。3、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4、问题形式具有挑战性。5、问题内容要有层次性。6、问题效果要有拓展性。
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一个一个完成任务。也可让学生选择性任何一个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网络学习。如第五单元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过程就可以用问题驱动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激趣:课本P99卡通图:翘翘板不平衡。
质疑:化学方程式中为什么要等号两边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相等?怎么做才能相等?
问题:(1)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循哪能些原则?(2)什么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3)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有哪些?(4)化学反应的条件写在什么地方?怎么写?有多个条件是怎么办?(5)什么情况下打“↑”和“↓”?(6)你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还有哪些疑惑?有什么经验?
在问题的设置上,将较大较难的问题,拆分成若干较小的、较容易的问题;将抽象的描述改为具象的描述,并设置出问题的坡度,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如:“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怎样配平化学方程式?”这样的问题就不能直接出现,这样会让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里答起。
设计好问题后,可以用PPT的形式投影出来。通过线上教学+线下集中讨论,让学生逐一解决问题,驱动学习深入进行;也可以先线上充分讨论,再线下统一集体订正,评价,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任务驱动
《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的教学比较适用任务趣动法,教学中设计了如下的几个环节:
(1)激趣:播放工业上制生石灰,同时生成二氧化碳气的微视频与微课。
(2)质疑:可不可以用来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已经学过哪些反应,能够生成二氧化碳?这些反应原理可不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3)任务一:写出已经学过的能够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任务二:逐一讨论每个反应是否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可以分组讨论,也可以同组成员之间分配不同的任务)
任务三:归纳小结出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要求。
任务四:工业上制取气体有什么要求?
(4)反馈、表达与交流。
通过任务驱动法,同学们可以写出已经学习过的全部化学方程式,完成任务一;及时反馈,把同学们写出的全部化学方程式板书在黑板上或用手机拍照后同步到显示屏上。
C+O2 点燃 CO2 2CO+O2 点燃 2CO2 Na2CO3 +2HCl=2NaCl+H2O+CO2↑ C+2CuO 高温 2Cu+CO2↑
再次发布任务二,分组讨论这几个化学反应原理是否适合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学生会很快投入讨论、看书、上网查阅资料等工作中,他们分工协作完成任务。老师指导学生把理由写下来,便于下一环节中进行交流。线上教学时,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上,拍下来后传送给老师,如果每生都有学习终端可以直接把结果传给老师,老师进行点评。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借览翻转课堂的形式,更容易落实任务。
需要驱动
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比较迁合需要驱动法方法。激趣:展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实验结果:微视频《铜丝加热后变重》;微课《镁与盐酸反应后总质量变轻》;微课《铁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质疑: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
问题出现后,学生的兴趣就高涨了,他们有了学习探究的需要。学生在线上学习时,可以找到许多这方面的资源,但是要注意指导学生对资源进行筛选,不要过多花时间在找资源上。可以由老师预先选好资源推送给学生,供网络学习时使用。
宏观辨识相与微观探析,这是化学学科独有的核心素养。当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质量守恒的结论后,就要指导学生对宏观现象进行微观分析,结合已经学习的原子—分子论的基本观点,对宏观的“质量守恒”进行微观的解释与说明,探究其微观本质。
以上这些驱动方法,是我们疫情期间与复学之后,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运用。综合各种不同的驱动方法,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学生就会学会学习。老师再通过语音、视频、电子奖状、送花、点赞等方式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表彰,或奖励,会使线上的教学活动更加生动,线下的讨论气氛更加和谐,学生的学习活动会更加丰富多彩。
后疫情时代来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