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情境,迈向素养——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赵仁靖
[导读] 学科核心素养的出现将教师的教学方向由过去的分数提升转移到了素养培养上,这是对原有学科教学课堂的突破和发展,也是迎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新举措
        赵仁靖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教育教研室 232001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的出现将教师的教学方向由过去的分数提升转移到了素养培养上,这是对原有学科教学课堂的突破和发展,也是迎合素质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想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就必须变化数学教学的形式。情境教学法便是数学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武器,教师可以深入理解情境教学法,变化情境创设方式,给学生别样体验,在多样创设情境的实际教学活动中促使数学课堂始于情境,迈向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景教学:核心素养:培养对策
        情境教学法十分契合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它的创设方式多样、表现形式丰富,能够打破时空的界限,同时尊重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人公地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情境教学法的积极作用,更要认真理解数学核心素养。以在教学实践中打造多样化数学情境,在始于情境,迈向素养中建构初中数学新课堂。
        一、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始于情境,迈向素养的第一步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明确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这也是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方向。
        那么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具化到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究竟表现为哪些内涵呢?其具体内容包括六方面,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深入理解这六大素养,从这六大素养出发探析具体的数学教学活动,才能够确保教学对应学生素养发展,进而实现有效教学。
        二、始于情境,迈向素养的初中数学教学举措
        情境创设的形式多样,不同的情境创设形势有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具体结合数学核心素养,表现为以下六个举措:
        1.创设多媒体情境,发展学生数学抽象素养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运用打开了数学教学的新世界的大门,它能够通过影音
图画动态的展示数学知识,能够节省教师在板书上所浪费的时间,也能够实现数学知识抽象——具象的转变。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动画情景、视频情境等。这些情景都能够变化数学知识呈现的形式,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中让学生从具象的角度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而从具象的理解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掌握抽象知识,实现自身数学抽象素养的发展。
        如在进行“圆和直线”的关系时,为了让学生直观的观看到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动画特效,慢动作为学生播放太阳在海平面上升的过程。学生们能够通过直观的动画将圆看做太阳,将直线看做海平线。通过对比太阳和海平线的关系,进一步发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即相交、相切、相离。
        2.创设问题型情境,发展学生逻辑推理素养
        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通过提出数学
问题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数学所学知识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深入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不断发展,运用已知知识进行推理判断,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也能够在问题提出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当然,教师也要注意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的注意要点。一方面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有趣或有一定的规律,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大胆想象;另一方面,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贴合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确保情境配合教学。
        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原本的认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两个三角形三条边相等,就是相似三角形?”、“是否两个三角形三个角相等,就是相似三角形”、“你判定相似三角形的规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已学知识相联系,并且具有思考性,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学进行逻辑推理。
        3.创设实验型情境,发展学生数学建模素养
        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是指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中将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加
以提炼,抽象为数学模型,并且带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求出模型的解,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创设数学实验活动就能够很好地满足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数学假设、数学实验,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分析数学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一事,也能够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在学习乘法的符号法则时,一些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负负得正”。

这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数学实验,通过建立分配率模型来解释这一难点知识。即:(-1)x(-1)=+1:
        ∵-1x[(-1)+1]=-1x0(互为相反数和为0)
        ∴(-1)x(-1)+(-1)x1=0(根据分配律对左式展开)
        ∵(-1)x(-1)-1=0(任何数乘以1都得本身)
        ∴(-1)x(-1)=+1(移项法则)
        4.创设语言型情境,发展学生直观想象素养
        数学课程中的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学习过程中在脑海中建构,如在学习数学定义时、平面几何时,都需要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做支撑。为了发展学生这一素养,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要巧妙运用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语言带领下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进行数学知识的想象与再现,这样的语言情境创设能够通过有效的观察和引导促使学生获得空间想象思维的感性认知,能够弱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压力。
        如在学习“直角三角形”时,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辅助线的作法,教师可以通过这一的语言,如“如何将一个直角三角形变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呢?怎样画一笔?”这样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语言找准重点,即画一笔辅助线。并且能够在脑海里构造两个直角三角形基本图形的组成,在直观想象中很快获得解答。
        5.创设游戏型情境,发展学生数学运算素养
        数学运算能力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能力,无论是进行任何的数学活
动,都离不开运算。但在运算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因为粗心或者大意,算错题目,从而导致自己的数学分数较低。数学运算讲究快、准、精,既要算得快,又要算的准,还要算的精巧。但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很难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进行集中的训练,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素养。教师就要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等方式开展解题比赛活动、运算比拼活动等实施教学,在游戏中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在竞争与比拼中能够集中注意力,快、准、精的进行运算,良好的运算习惯得以养成,运算素养的培养目的也有效达到。
        当然,游戏型情境并不是适合随时随地的应用在数学课堂上,不然很容易打乱教师的数学教学步伐,也会导致过多的游戏存在学生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要固定开展游戏,在课前五分钟进行游戏型运算活动,或在课堂尾声中进行游戏型运算活动,都能够协调数学教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6.创设生活型情境,发展学生数据分析素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存在,它存在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将数学知识有效运用在生活实际中,因此教师也能够当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数学知识的设计,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内容。数据分析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问题,无论是各销售的业绩、家庭的水电支出、家庭的消费支出等,都以数据的形式出现,且以分析的方式获得结果。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实现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有效培养。
        如在学习“统计”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即班级学生最喜欢的球类运动。让学生们进行刻下的自我调查和数据分析,有的学生通过调查问卷进行数据汇总,有的学生通过投票,进行数据饼状图绘制。在多种多样的统计以及数据分析中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加,数据分析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作为当前的主流教学方法它满足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这也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情景教学中深入理解其情境创设的多种形式,更要结合具体的数学核心素养找到对应的情境创设方法。只有这样初中数学课堂才能因情境创设而精彩,数学教学活动才能够因素养培养而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枫.试论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名师在线,2020(06):46-47
        [2]伍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探研[J].中学教学参考,2019(05):23-23
        [3]陆彦琦.新课改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课堂构建[J].文学少年,2019(07):170-170
        [4]牛艳丽.基于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22):92-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