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琦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棠湖小学 610200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问激趣、以问促思,要精心设计,问在重难点处、问在疑惑处,提问后多等一等,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的思考更有深度。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从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思维培养;小学数学;实际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利用问题情境可以强化学生学习效果、锻炼学生数学思维、强化学生应用能力并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教师需要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打造个性化课堂,让学生在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强化自身的数学能力。
1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在课堂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要激起学生的数学思维火花,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助其更轻松地学习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主要指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通常会接触到各种运算定律和数学公式,要想对这些运算定律和数学公式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科学有效的运用,学生就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外,归纳与总结知识、推导和解决问题也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各种思维能力训练活动[1]。
2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形式单一
受传统应试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比较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不适合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只能采用一种教学法方式,否则达不到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目的。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虽然这种方式有可能能够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过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将会被限制,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厌烦的情绪。
2.2学生兴趣不高
首先,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非常高的学科,而小学生因为其年龄的原因,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而且其活泼贪玩的性格也很难适应数学这种无聊的学科,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其次,小学数学课堂氛围比较严肃,部分小学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并非是朋友关系,而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师生之间沟通非常少,课堂氛围自然比较严肃,而小学生活泼的性格也很难适应这种压抑的环境,自然也就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2]。
3从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策略
3.1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生普遍存在着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保持学习积极性,实现注意力的集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出发,尊重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创设出适合的情境,设计一些有趣的、探索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主动进行学习、探索新内容。
比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内容时,可以从这样的情境出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奇思到12岁时一共只过了三次生日,而其他小伙伴每年都过生日。通过展示这一内容,学生都会思考并提出疑问:对呀!我们每年都过一次生日,而奇思为什么只过了三个生日?通过从学生的认知与情境出发,在利用矛盾点多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讨与思考欲望。通过分析与解决问题,学生也可以快速掌握这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3]。
3.2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
教师要注意对课堂的把握,为学生营造开放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进而帮助学生在提问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推动学生提问技巧的掌握,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讲解“扇形统计图”知识点时,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自己提出的问题为主导展开学习。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看到这个课题时,学生就会产生一定的问题联想。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提问的时间,让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如“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学习充满探究欲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讲解,帮助学生克服困惑,找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准确突破教学的重点。通过学生的主动提问,教师也可以明确教学发展的方向,找到教会学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问精神,更科学地完成教学任务。
3.3鼓励学生进行反思
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学习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总结这些问题,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方式问题是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步骤,学生通过回忆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思考是否还有更便捷的解题方式,实现一题多解、一体多问的教学形式,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乘法的时候,如果有一道题“25×24=?”这道题可以通过乘法竖式直接解决出来,但是这是比较笨的方式,而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发现,这一道题目可以拆分为“25×4×6”这样计算会比直接计算简单很多。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发现一种比较简单的解题思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4]。
3.4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践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探索、体验,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如果教师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讲解,采用口头方式讲解面、角、边的特点,这对于之前没有接触过任何几何知识的一年级学生而言,理解难度较大。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相应教学情境,如可准备一些纸张、剪刀、尺子之类的工具,让学生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各种几何图形。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会更直观地认识到几何图形的特点,思维也会突破教材的局限,更具开放性与灵活性。
3.5利用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学习效果
小学阶段的学生往往会下意识地通过各种方法吸引他人的关注,而在问题情境设置中加入竞赛的概念可以满足这个年龄段学生渴望受到关注的心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此为根本搭建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完成学习并取得进步。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设置一些比赛。例如提出计算问题“12+8=”后,说“最快完成计算的同学会获得一些小奖励哦!”“在隔壁班级,最快的同学是50秒就算出结果了,我看我们班有没有更快的呢?”让学生感受竞争的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达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效率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假装无法得出正确答案向学生“寻求帮助”,例如说“老师昨天晚上被一个数学问题困扰了很久,希望有同学能帮助我解答。”小学生听到题目把老师都给难倒了往往就会产生一定的兴趣,在解题和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当然也会更加优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理念,积极探索,要通过问题教学等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知识,通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现代课堂,让学生真正实现主动学习,提升综合教学效率。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自身教学策略,推动现代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莹,翟凤琦.从问题意识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进展,2019(01):47-50.
[2]胡祚鑫.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数学思维[J].中学教学参考,2019(30):44-45.
[3]张冠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区,2018(06):134.
[4]黄志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究[J].华夏教师,2017(0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