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思考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邓中兰
[导读] 区域与区域特征是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学科构成的关键要素
        邓中兰
        西藏八宿县中学 854600
        摘 要:区域与区域特征是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地理学科构成的关键要素,加强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素养,核心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并以此作为深入探究地理知识的抓手。本文以初中地理教学为例,阐述培养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策略方法,列举地理区域认知在教材中的体现,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打开地理学科大门的钥匙。
        关键词:区域认知;初中地理;培养策略
        区域性、空间性、综合性和人地相关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其中区域性又是最基础的学科特征,区域认知占据地理学习的主要位置。初中是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的初始阶段,该阶段的积累直接影响学生在地理学科上的发展,因此加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意义
        区域认知可概括为人们以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作为划分条件,分析区域内的地理特征,并对其未来发展作出预测的能力。区域认知素养则是指学生在区域认知过程中对区域地理要素的思辨性与感知度。
        地理是研究地球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我们所处的地球是一个整体,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并产生环环相扣的效应,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具备联系思维。通过区域认知,学生首先了解各地域所表现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各不相同,随后在不同区域现象的对比分析中找出地域影响因素,建立起要素与要素之间、要素与现象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由此可知,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培养区域认知素养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二、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直观认知法——善用教学工具
        地球仪和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工具,由于地理所研究的事物无法通过文字直观地展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需要借助教具和多媒体来呈现学科内容。同样地,在区域认知上使用教学工具能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特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大洲和大洋》课程学习时,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能够指出南北半球分别分布着哪些大洲和大洋、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关系如何、各大洲和大洋跨越的经度和纬度等等,与此同时,各大洲和大洋的形状和面积在学生脑海中也形成了初步概念,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大洲与大洋的轮廓,让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使用工具学习,不仅使课堂氛围更加热烈,还加强了对区域分布的认知。


        (二)实践认知法——地理绘图探究
        画图是地理学科学习必备技能之一,强化地理绘图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空间定位能力的发展,实现对区域位置的精确判读,初中生正处于喜欢写写画画的年龄,通过动手画图实践能把学生对绘画的兴趣转移到区域认知上。例如在七年级下册教材中,学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这一单元,可要求学生在预习期间,自行描绘区域图像,并画出该区域所在位置的经纬度以及重要的地理要素,标注好区域周边的陆地或海洋名称,并制定图例和比例尺,课堂上教师再对学生的画作进行点评分析,纠正学生的错误,加深学生的印象。在学生画图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进行了一次梳理,教师课堂讲解再次强化学生的地理区域认知,实现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
        (三)对比认知法——分析区域特点
        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要加强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可先通过对比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逐步联想到引起差异的因素,再分析这些因素在各区域内的表现方式,以此得出区域的形成受何种因素影响,在研究另一区域时即可直接从这些因素着手进行分析。初中地理教材中,八年级下册对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进行了阐述,教师可在教学后指导学生列出对比表格,首先对比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然后分析农业受地形、气候、水文的影响,列出不同地区对应的条件,例如北方地区是北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大多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再探究这些气候的形成受纬度和海陆位置的影响,以此类推。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能逐步掌握区域认知的方法和角度,在分析时能正确把握切入点,进一步巩固地理学习能力。
        (四)合作认知法——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启发思维、锻炼协作能力、营造学习氛围等优势,在地理区域认知学习上让学生分组合作交流,能够让学生获知其他人看问题的角度,互相讨论区域现象形成的猜想,主动往更深的层次进行探究。例如在学习《语言和宗教》一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发掘地理环境与语言宗教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难度,当中还涉及一些历史知识,教师通过让学生查阅语言和宗教形成的资料并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不同地区语言和信仰的差异有可能受限于哪些因素、具有共同语言的地区之间有哪些联系等等。由于这一章节涉及人文与区域之间的联系,对于有意向的学生,教师还能鼓励他们将课题延续到区域文化的差异探究上,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在区域认知上的主动性,增加了地理课堂的趣味。
参考文献:
        [1]叶丽丽,赵小平. 基于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课堂观察与思考[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09):43-45.
        [2]袁少民. 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策略[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21):18-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