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学娥
福建商学院
摘要:一般来说,体能指的是学生身体适应自然界变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学生适应生活环境和周边自然环境的能力,调适身体机能的能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能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适应能力、身体机能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生的运动适应能力、形体和身体机能,决定了运动训练中的表现。体育训练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涉及到灵敏度、速度、体力、耐力训练等方面,教师需要加强重视。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能训练;教学
前言:体能训练是体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在体育教学活动之前,许多教师会组织热身活动,这就是体能训练的“雏形”。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体能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降低学生的受伤概率,是学生提升体育素养的关键。随着体能训练地位的提升,教师必须不断改进体能训练的方法,遵循体能训练的原则,构建完整的训练体系。
1高校体育开展体能训练的意义
1.1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
所谓身体形态,指的是学生身体外部和外部的形态特点。遗传因素是影响学生身体形态的核心因素,但是如果能组织学生参与适度、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发挥改善学生身体形态的作用。经过体能训练,学生往往能发育的更好,特别表现在体重和审稿方面。
1.2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包括身体的平衡性、协调性、柔韧性、灵敏性、耐久力、速度、力量等等。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健康水平。身体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遗传因素决定的,但是后期的训练同样重要。人体有较强的可塑性,通过科学补充影响和体育锻炼,可以弥补先天不足,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锻炼活动不能仅仅依赖体育课,还需要积极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参与新奇的运动项目等等。
1.3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
评价一个人是否健康,不仅仅是看有没有疾病或者虚弱问题,还需要看社会、心理、生理方面是否完满。体能训练对于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态、生活抗压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学生在提升体能的同时,自身也能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
2高校体育开展体能训练的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在高校体育体能训练中,教师需要采取系统性措施。系统性并不是盲目追求系统,而是结合学生的身体状况,针对学生开展持续性、系统性训练。采取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让学生的体能获得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存在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如果能有效把握,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2.2适当负荷原则
教师需要合理控制体能训练的负荷,避免给学生过多的压力。在体能训练中,把握训练时机,给予学生适度的压力。在一定限度内给予学生合适的负荷刺激,能促进学生提升和改善身体机能。如果负荷过小,学生就会停滞不前,如果负荷过大,就会让学生产生运动损伤,出现畏难心理。
2.3全面性原则
所谓全面性原则,指的是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体能。学生的系统器官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中途提,所以影响体能的各个部分也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教师要不断完善训练方面,提升训练的覆盖面。同时,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学生发育状况、心理状态、身体素质方面的差异。
2.4周期性原则
在体能训练中,保证训练活动的周期性,根据一定的时间周期安排训练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发展会经历一个螺旋式上升过程。学生的能力发展有周期性变化的特点,从提升到下降再到提升,不断进行循环。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体能发展特点,开展适宜的、周期性的运动训练。
3高校体育开展体能训练的对策
3.1合理控制训练负荷
在体能训练中,科学控制学生参与训练的负荷,避免学生因为超负荷训练出现运动损伤。此外,过度的体能训练还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需要加强对于学生的科学引导,让学生在可控制、可忍受的范围内参与体能训练,避免学生出现抵触、灰心、畏惧等情绪,提升体能训练的效果和针对性。在开展体能训练之前,观察和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能情况,制定针对性、科学化的体能训练方案。例如,在篮球运动体能训练中,重点讲解篮球运球动作技巧,避免学生因为错误动作加大了训练的负荷。在运动技巧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合理的肢体配合来降低不必要的篮球运动负荷。在运球过程中,尽可能让手臂和手腕相互配合。如果仅仅依靠手臂乏力,可能出现手臂泛酸的现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控制身体重心,掌握手腕动作要领,进而降低自己的体能训练返单。通过适度的体能训练,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身体素养,能体会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3.2合理规划训练时间和项目
体能训练要遵循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方案,组织学生开展长期、循序渐进的训练,这样才能逐渐提升学生的体能。在开展体能训练之前,制定明确的训练时间表。不同的时间,有着不同的训练效果。清晨和下午的训练效果比较好,其它时间段的运动效果一般。比如,过早进行跑步锻炼,树木绿植刚刚呼出新鲜的氧气,空气相对浑浊,训练效果一般。在开展体能训练活动时,还需要科学选择项目,制定合适、明确的体能训练目标。实施体能训练的目标主要是强化柔韧度、力量和心肺功能。所以在选择运动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侧重于学生的柔韧度、力量和心肺发展开展训练。比如,组织学生进行仰卧起坐锻炼,有利于提升韧带柔韧性和腰部力量。组织学生参与俯卧撑锻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腰部力量和手臂力量[1]。组织学生参与平板支撑训练,这种训练类似于俯卧撑,但是能锻炼到更多的肌肉,训练形式也受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可和欢迎。教师在组织体能训练之前必须帮助学生充分伸展,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出现运动损伤情况[2]。
教学案例:某教师在篮球教学中专门开展了体能训练课,组织学生在训练前、训练后进行动态拉伸练习和筋膜放松激活,总时间是40分钟。这节课的完整内容如下:①用3分钟指导学生放松筋膜,通过放松肌肉可以唤醒学生的软组织并且激活肌肉。②用3分钟时间进行动态热身。③采用示范方式,指导学生做准备活动体操,时间是3分钟,以此来避免学生运动损伤,同时能提升学生篮球训练的兴奋性。④用3分钟时间激活神经,包含灵敏素质和反应素质。⑤组织行进间热身运动,包括高抬腿跳、跨步、弓箭步、后踢腿平跑等动作。在拉伸过程中,加入动态拉伸和静态拉伸的方式,让受到拉伸的肌肉影响其他肌肉群,激发小肌肉群的内在力量。⑥组织篮球专项体能训练,内容包括传球、投篮和跑动热身等等。专项体能训练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可以结合篮球技术动作训练进行。用视听结合的外界刺激方式,提升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运动速度,让学生在提升体能的同时,规范自己的篮球技术动作。
3.3采用多种体能训练方法
第一,力量训练的方法[3]。学生的力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某个部位用力的能力。第二,学生在运动中克服阻力的能力。学生的力量直接影响到运动活动中的表现,想要提升学生的力量,需要融合协调能力训练和力量练习,通过交叉开展两种训练活动的方式提升力量。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水平,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一方面提升学生的肌肉生理横断面力量,另一方面改善学生的肌肉协调能力。在训练过程中,首先要提升肌肉生理横断面力量,而后提升协调力量。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显著降低受伤概率,保障学生在体能训练中的安全。在肌肉生理横断面训练中,组织学生进行低负荷训练。每次五到六组,每组四到八次,这样的训练方式效果比较好。
第二,速度训练方法[4。短跑是有效的体能训练项目,学生的运动器官在短时间内完成高强度的工作。因为学生的运动器官处于缺氧状态,所以对自身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如何提升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是短跑教学的工作重点。短跑包括四个部分,有起跑、疾跑、途中跑以及最终的冲刺。影响学生短跑速度的技术因素包括步频和步幅,教师需要在体能训练关注学生的跑步技术,重点纠正学生的动作而不是过度看重跑步速度。首先要进行技术性训练:起跑训练,距离控制在30米以内;原地快速摆臂训练,每次2组,每组200词快速摆臂;原地快速高抬腿,每次2组,每组60次;后蹬跑训练,训练的距离控制在60米以内;加速跑训练,进行50米、30米的加速跑]。其次培养学生跑的能力。指导学生适当放松大步跑,结合顺逆风、上下坡的训练方式,提升学生跑步的能力[5]。
第三,耐力素质训练。耐力训练也是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组织800米跑,关注起跑、加速跑、中途跑、终点冲刺过程。指导学生控制自己的步幅、步频和呼吸。耐力跑对于学生的耐力和速度都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可以从耐力训练和速度训练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开展速度跑训练,安排阶梯跑、变速跑、接力跑等多种形式的训练建活动。其次进行耐力训练。采用越野跑、间歇跑和重复跑的方式。在训练过程中,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如果发现学生出现异常情况,那么快速给予必要帮助,利用多种方式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综上所述,学生的体能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体能训练的各项原则,合理选择体能训练项目。在训练过程中,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克服精神和身体方面的障碍,提升体能训练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倪振华,严行.高校体育中加强体能训练的必要性及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7):87-88+92.
[2]聂恒辉,陈大春.高校体育课程适应性改革的方法探析[J].科技风,2020(22):24+27.
[3]张宏亮.高校体育教学中篮球体能训练的方法分析[J].中外企业家,2020(20):223.
[4]李贺林.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的意义与模式创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4):135-136.
[5]吴海晶,李同彦.高校体育中康复体能训练引入机制分析[J].体育风尚,2020(06):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