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地理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张训青
[导读] 当前,核心素养教育正日益成为全球教育关注的焦点,并将成为未来世界教育的主流
        张训青
        湖南省邵东市第七中学   422800
        摘要:当前,核心素养教育正日益成为全球教育关注的焦点,并将成为未来世界教育的主流。我国新课程改革虽起步时间较晚,核心素养教育提上日程,理念系统深入课堂教学的时间也比较晚迟,但发展却非常迅速。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高考命题的范式已经于2018年前后实现了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的转变,个人认为地理高考题尤为明显,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应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科学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起到我们地理学科的作用而努力。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地理课堂教学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我认为可以从教学素材的科学选择与灵活处理,以学生“学”为中心组织教学,构建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激发学生真实学习等宏观方面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学科落实。

        关键词:核心素养,导向,地理核心素养,地理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则是通过地理学习而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要素构成。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地理课堂教学能较好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
一.依据新教材的特点教学,把新教材教好用活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现行新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是由众多专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撰而成的大作,教材各章节文字精炼层次分明﹑图表丰富精美﹑素材充分详实﹑教学设计新颖灵活等特点十分突出。但再好的教材只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而不是唯一依据,同样的教材不同的地域,教师,学情,课堂需要我们地理教师在备课中对教材作“因情制宜”的灵活再处理,我们用教材但要把教材用活教活。毕竟时间早已从“教材是学生的世界”时期跨入了“世界是学生的教材”的新时代。例如在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的教学中,风积地貌以新月形沙丘为例在正文部分给了文字介绍还给了新月形沙丘的俯视全貌图和立体剖面图,在拓展阅读内容中又对沙丘的定义,形成条件和形态各异的沙丘作了比较全面的补充,教学中如果只通过学生自主探究也能对风积地貌的形态特点以及形成条件的基本知识有较好的的理性认知,但我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学中还加入了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动态视频,视频对新月形沙丘的形态特征的形成作了形象直观的解析,让学生在通过教材理性认知这部分知识的同时加入了感观认知,为实现学生真实深入学习提供了条件。在学生完成对新月形沙丘基本知识的掌握后,我又加了一张新月形沙丘的等高线图并设置了关于地貌类型,陡缓坡识别,盛行风向判断等三个小问题,这样既突显了学科特征又让学生知识得以迁移能力得以提高。

另外在教学结构设计上,将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成按黄土高原--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沙漠,沙丘,戈壁等)---罗布泊(雅丹地貌)路线行进的一次研学旅行,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描述,探究,思考等步骤完成对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本节课依据教材作了以上处理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基本地理核心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教学效果很好。
二.以“学”为中心组织教学,把导演的角色做好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也正是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中师生地位的界定与要求。学习应是一段愉快的发现之旅,教学应是老师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来安排的主动建构知识,能力培养,素养形成的历程。课堂的核心是学生 ,教学中老师要到位但不能越位,这是新的教学观的基本内容。以大气受热过程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教学从让学生七嘴八舌说说见到的或听到的大气现象开始,把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步步设疑,让学生在特定情境和任务要求下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等方式解疑释惑。如利用教材上的图3—15(实际就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几个概念,大气受热过程的几个环节,大气的两个热力作用等知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完成学生列举的相关大气现象的解释并拓展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整节内容的教学,教师基本实现了于无向处指向,于无法处教法,于无疑处生疑,于无力处给力的新型教师导演的角色。
三.构建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实现学生的真实学习
        真实学习是基于学习者自发的、自主性的内在学习动机,并依靠对问题本身探究的内在兴趣维持的一种长期的、全身心投入的持久学习力。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必须要从地理课堂上学生的真实学习开始。而要实现学生的课堂真实学习,地理教学可在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和拉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间上去想办法。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的。那么构建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应该就是最好的突破。现代课堂要求我们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地理学科因其独到的学科价值,我们在教学中更应也更易做到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拓展应用的教学模式。如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体验(水开后热气的运动,空调的冷暖气的运动,开冰箱时冷气的运行等)开始,给热力环流演示实验视频或现场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并绘制实验中气流的运动示意图,然后自然得出热力环流的定义和简图。在热力环流的简图基础上逐步设疑完成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并让学生描述教材图3——17的形成过程,在学生描述热力环流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气压和等压面两个学习障碍,所以趁机讲解和拓展气压和等压面知识,再归纳大气热力环流的相关原理,最后设置一道等压面情境练习再进入自然界的大气环流问题探究。整个教学过程基本能做到环环相扣,使学生在观察,动手绘制,描述,自主或合作探究中学习,很好的抓住了学生的学习专注力从而实现真正学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探索然后总结提高的过程。我国新课程改革已全面铺开,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立德树人”的总要求下,在地理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地理教学的改革会一直在路上。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
        2.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湖南省邵东市教科所 程金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