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有方法 掌握技巧能力高

发表时间:2021/3/2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期   作者:郭海荣
[导读] 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尤其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郭海荣
        湖北省老河口市张集镇武营小学

        [内容摘要]在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尤其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学生以后阅读更多更好的各类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无论是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角度讲,都必须重视语文课内外阅读。高尔基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只要激起学生高涨的阅读热情,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学生就可以阅读更多有益的文章,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快乐,一种享受。

        [关键词]  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享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的阅读方法。”莎士比亚也这样谈读书:“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这些论述都形象地指出了读书的必要性和优越性。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的实践而形成阅读能力的一种过程,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尤其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学生以后阅读更多更好的各类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穿越时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遥望世界的无限星空。如何引导孩子们在这美丽的星空中尽情地遨游?在小学阶段,有哪些阅读教学的方法更适合小学生呢?下面是我在阅读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内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我采用给学生讲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渴望,随着我声情并茂、娓娓动听的演讲,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期待结局之际,我戛然收声告诉孩子:故事后面的部分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我还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崇拜,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定期评选“读书之星”在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同时,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去阅读。我每月开展一次班级读书会,评选读书之星。学生读书读报,总会有感受和体会,给他们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互相交流,既能激发读书的热情,又能提高读书的层次,因此,我利用晨读开展了“读书沙龙”活动,让每位学生走上台来,畅谈读书心得。

一开始,大家没有什么经验,显得有些拘谨,所谈内容也只停留于自己对某本书有多喜欢,书中语句有多优美,或是报纸上又刊登了什么重大新闻,很少谈及内心感受。渐渐地,通过老师的指导及自身的摸索,学生读书读报越来越深入,所谈范围越来越广,内容也越来越深,有对语句的赏析,对内容的思索,对中心的挖掘,也有对时事的评点,或联系现实,或畅想未来,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们对书籍的热爱之情也就悄然萌生。
二、整体阅读
        整体阅读就是让学生阅读整篇文章,同时布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种方法适合中、高年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让学生有重点地了解文章内容。例如《草船借箭》这一课,在学习之前教师如果布置这样的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阅读课文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这个问题搞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就了解的差不多了。这种方法,也适用于阅读文章的某个阶段。同样是《草船借箭》这一课,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布置了这样的问题:(1)周瑜为什么要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是怎样回答的?怎样接受任务的?(2)用人物对话回答。这样,这段中人物对话的深刻意义就读出来了。
三、有感情的朗读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有很多精彩的篇章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这种阅读方法的优点是: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文描绘的情景中,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例如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沉痛怀念。课文的开头和结尾的悲痛遥相呼应,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悲痛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先有感情的范读,再在讲读时适时点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讲完全文后再回过头来有感情的朗读,经过这样多次的“感情”处理后,学生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四、引入情境,渗透指导
        阅读是一个积淀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时间来积累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虽然,现在我们提倡的是学生的自主阅读,但小学生自身在阅读经验上是欠缺的,如果我们放任自流,不去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话,势必会让学生难以读懂文章而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在充分尊重学生自己阅读理解的同时,适当的引导是必要的。课堂上对课文的讲解就是阅读技法教授的好时机。我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首先课前要求学生查阅邱少云的相关资料。课中用多媒体把邱少云“纹丝不动”的片段,播放出来。力求把学生引入情境,让学生体会到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伟大精神。对其思想进行渗透指导,把教材的讲解当作是我“授之渔”的过程。对于那些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的段落,我在教学时事先说明一下时代背景等重要的信息。教导学生联系前后文来理解内容,我也会重点讲解,提醒学生这些重要句子的理解方法。让学生养成在阅读时对文章有整体感知把握,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重要方法。由于这些技法的反复讲授,学生既能加深对课文的学习又对阅读方法有了系统的了解。
        这几种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融合在一起交叉进行的,即整体阅读,字、词、句推敲阅读,有感情的朗读要适时随时地灵活运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